深秋的早晨,坐在书桌前细细品读着《宁夏大学报》副刊刊载的徐艳盟写的《风起叶落》。这篇近千字的短文扣动了我的心。想起当年的我也是迎着秋风踏着故乡的落叶开始了人生的又一个征程——宁夏大学。那些熟悉的画面在脑海中不断浮现,有母亲唠唠叨叨的叮嘱;父亲无时无刻的挂念。父亲说:“孩子就像是一个风筝,无论飞得多高飞多远,父母手中的这根线永不撒手,孩子这根线就是父母的牵挂。”
任何时候,被人牵挂都是一种幸福。不管你是行走在故乡,还是跋涉在海角天涯,无论你深处逆境或顺境,也无论你富有或贫穷,那根能长能短富有弹性无形的线时刻都连着你的心。于是,冰天雪地里你会感到很温暖,在狂风暴雨中你有了遮挡,在黑暗中你会看到光明......同样,牵挂他人也是一种幸福,这说明,你没有被金钱的铜臭染黑,没有被世俗的泥潭淹没,你的心的广场仍有一块绿地嫩绿着你、滋润着你,使你在困难时坚持,在气馁时振作,在成功时清醒,在自满时警惕。简言之,牵挂给人以信念和力量,让你走向人生的灿烂与辉煌。
《风起叶落》以美丽的情感、清晰的线条诗化的语言,描写了一位在外求学的游子对故乡对父母的思念以及父母对孩子的牵挂。这篇文章纯纯的爱意真实而美丽,读它,犹如飞翔在充满善良的蔚蓝天空,所见所闻都是美丽的风景。从头至尾,随便拾起一个例子,都凝聚着人世间人与人最美好的情感。如文中的这一段话:“思家,念家!在家,我活在幸福的七彩水晶球中,耳旁是父母日常琐事的唠叨,眼前是父母为家奔波劳碌的身影”。想起自己在家时常听父母唠叨,他们为生计奔波的身影,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无论我走多远,都不会忘记,相信这些画面也深深地印在每一个游子的心中,这些场景已成为游子对故乡、对父母的牵挂。这种“牵挂的力量”无需别人提醒,更不用别人强迫,它是一种自觉,是一种美好,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升腾的爱。
品读此文,不难看出,文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细节的描写,很能抓住读者。开头写我踏上火车时的伤感;紧接着写母亲与我比个子时父亲在一旁的傻笑,还有“我”那句“爸—”……浓浓的亲情和作者训实质朴叙述的力量告诉读者:一家一世界,家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故乡,家是游子内心的牵挂。这种“牵挂的力量”纯洁透明,一尘不染,是游子发子内心的声音。
文章诗化的语言很耐人寻问,首先,善于描写。通篇文章的语言犹如一条弯弯曲曲的清泉。例如,"眼前仿佛晃动着母亲那依依不舍得双手,任缕缕鬓丝在秋风中根根飞扬。"、“我是一只丑陋的蛹,而我要让岁月见证我的蜕变。”文中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其次,引用恰当。文中有多处引用引人入胜,选材贴切恰当。例如,“曾说,家是岸,家是墙,家是靠着的肩膀,当你病了、累了,家是你永远的心乡。”、“鸦反哺羔跪乳”等,在文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再次,留下意蕴空白。文章结尾处理的相当好,以一棵成长的树自比,当雨来时,虽然有风起叶落,但是这棵树是家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阴蔽!“家”(实际上是作者自己)永远牵挂着那棵树,树也紧紧庇荫着家。结尾不仅照应了文章主题,而且它如同陈年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儿。我的感受,那是一种在“牵挂的力量”推动下的幸福的滋味吧!
就在写下这些文字时,也许我们的母亲已为我准备好了行囊,父亲也不时形影不离地叮嘱我几句,看着父母打理行囊忙碌的身影,我们满心感激却无言以对,不由得已在心中盘算着下一次归期,这也许就是牵挂吧,这种力量与生俱来,这个世界因牵挂而存在,因牵挂而温馨,而所有地球村的人都因牵挂而活着。
秋风又吹了起来,那风凉凉的似是感怀着我们的不舍。瑟瑟的秋风中,一片发黄的白杨树叶从我眼前飘落,凉凤吹进我的衣领,身体只是微微颤了一下。在这个萧瑟的秋天里我们没有因背井离乡感到寒冷,因为心中总有一股暖暖的情。尽管有风起叶落,但是风儿无法阻挡我的思念,那就是牵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