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


最善良的人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不与万物竞争,停留在无人喜欢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道”。最善良的人善于选择居住地,保持冷静和深不可测的头脑,真诚、友好、无私地对待他人,正直地说话,简单地治理国家,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处理事务,在行动中抓住机会。最善良的人的行为正是因为他们无可置疑的美德,所以没有过错,也没有责备。


[引言]


在前一章将天地道的概念延伸到人类之后,本章用自然界中的水来比喻和教导人们。老子最早用水来比喻那些有高尚品格的人的性格。他认为,他们的性格就像水,温和、谦逊,滋养万物而不竞争。最完美的人格也应该有这种心态和行为,不仅要做有益于他人而不竞争的事情,还要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可以忍受屈辱,承担沉重的负担,不知疲倦地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而不与他人竞争功绩、名誉或利润。这就是老子“物尽其用,无竞争”的名言。


图片



【分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的美德与道密切相关。理想的“圣人”是道的化身,因为他的言行就像水。为什么说水德接近道?王夫之说:“五行之中,水是最微妙的。善于活在道中的人是最微妙,不是最重要的;在与群众打交道之后,他们是最有道德的。”无私是水最突出的特征。水滋养万物,不带走任何东西,并愿意呆在最低和最潮湿的地方。在接下来的七个并列句子中,有关于水德的描述,也介绍了一个好人应该具备的性格特征。老子列出了七个“好”字,都是受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与人打交道的本质是“不争论”。也就是说,与其与他人竞争利润,不如与他人的邪恶打交道,这样就不会有他人的怨恨。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