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要小心你那些特别引以为傲的品质,它们最初都是用来处理痛苦的。如果你太爱这些品质,那么为了滋养它,你会不自觉地重复追寻一些类似的痛苦。因此你不断陷入到人生轮回中。
每个成年人的人生都是自己营造的,这种营造是一个轮回。轮回是为了给自己制造机会解决此前不能解决的问题,成年人也有了力量和资源,就有了机会可以去觉知并改变自己。
人和人之间的投射与认同的游戏,就像是一个人要去你内心挂衣服,你内心必须有钩子才能挂得上,假如你没有钩子,他发现没地方挂衣服自然就会放弃,抚平你内心的钩子,就会发生变化。
自己的转变
说到学了心理学之后,给自己带来的改变,真的太多了。
第一个是更多的看到自己,那个复杂丰富,有自恋,有攻击性,有暴怒的自己,跟以往认知中的不一样的自己。
第二个是看见父母。看到母亲走下神坛,从神圣伟大的母亲变成了一个破碎、真实的人。看到与父亲疏远冷漠的关系,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苛刻。
第三个看见你。在学心理学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一直处于全能自恋中,而学了心理学可以从全能自恋中走出来,看到更宽广的世界。
这种改变是深入骨髓的,认知也是,开启了一个新世界,希望在这个世界可以遇见你。
问答
问: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还需要有智慧来分辨,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
老师的课是让我们在情绪和身体痛苦时,不要太抗拒,让这种痛苦自由流动,请问如何才能让痛苦自由流动?
答:下一部分讲“身体”,会有大量的例子来谈谈如何做到接受身体痛苦和情绪痛苦。
这里武老师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从噩梦中醒来,我们因为受到了噩梦的惊吓,会赶紧动动身体,甚至起床干点什么,这都是在对抗痛苦。
你会发现,哪怕只是动一下身体,对梦的记忆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活动身体,就是试图让身体恢复到自己认为舒服的程度,其实也是在抗拒,噩梦带给你的身体痛苦。
接受痛苦的方式,就是保持身体不动,同时不做任何努力。如果噩梦级别够高的话,会同时伴随着强烈的身体感觉和情绪情感,而如果你能做到身体保持不动,同时也不逃到思维里,待一会儿后,就会发现噩梦级别的身体和情绪痛苦,甚至会变成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那时你可能就会知道什么叫流动。
各种体验都是这样,当你自己没有体验到时,就只是在从头脑上知道,只有你真正体验到,才能知道。
问答1
问:如果人的思维改变能像水一样自然流动,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是真正的自由?“成为你自己”,这个“自己”是流动的还是固化的呢?
答:如果思维能像水一样自然流动,你会发现思维会变得松动,而最为美妙的体验是,有时思维突然会空掉,这时候你会有佛学所说的“开悟”体验。
思维其实难以像水一样流动,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却可以。所以思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我们对思维如此信赖乃至依赖,其实是被思维控制了。
当思维之流能露出空隙时,你才会体验到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我与你”?什么是空境?
问答2
问:在未自觉的时候,突然有了抗拒性的情绪反应,这时候也要随时停下来,去感受这个情绪流动吗?
很多时候这种情绪都在一个冲突的场景中,这种情况下也要停下来,好好感受我的情绪流动吗?
答:如果能做到,“我能随时停下来,去感受这个情绪的流动”,那一定是非常美妙的。然而,这是很难的事情。
所以这需要练习,甚至这不是“随时停下来”,而是通过各种觉知和练习,我们不再“向思维认同”,也不再抗拒“痛苦之身”,就是我不再去粘连认同这两个东西。
这时候,就做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剥离,而这时,你会看到思维走了又来,来了又走,也会感受到情绪的自然流动。
此前引用过一位高僧的说法“流动而不成为”,意思是让一切心灵过程自然流动,而不去将其中的某些东西认同为“我”。
问答3
问:是不是每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都是这样形成的:先是有一个思维认同的“真理”,接着这个想法被现实拒绝,然后一个人的自恋感受到挫败和伤害后,产生了负面情绪,最后负面情绪累积多了,形成了心理防御机制,避免自己今后感受到相似的痛苦?
答:这是我们容易觉知到的部分:先有一个认同了的思维层面的“真理”,接着被现实挫伤,而形成了痛苦之身。
但更完整地表达是,思维先去观察外部世界,并对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且分了好坏对错,说这个“痛苦”的我不要,那个是“好的”我就非要不可。
就是说,思维总结了现实,但“我”向思维认同,于是就有了一个“固化”的真理,然后才去捍卫这个真理,并接着催生了同样的痛苦之身。
问答4
问:我们要理解自己的思想是保护层而非真理,同时接受情绪痛苦和身体痛苦,让他们自由流动,从而逐渐进入真我,一切都会变得美妙。
我相信上述观点有一定道理,并且我在尝试不加控制地审视自己负面情绪时,确实有一种它在离我远去的感觉。不过我在想像贝多芬那样的试图扼住命运咽喉的英雄,难道做错了吗?
答:你的总结非常到位,质问也很有力量。
佛学上有一种说法叫“焦芽败种”,指的是那些看似很有定力、修为貌似很高的人,一旦遇到真正的挑战,他们立即会发现,自己实际上还是会有很严重的心理上的动荡。
他们是尚未体验过人生,尚未体验过人性的体验,尚未展开过自己的生命,过早去修了定力,但其实内核很不靠谱。
例如一位网友给武老师写信,他修佛修了10年,本以为自己境界很高,可老婆和他提离婚,他一下子崩溃了,这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定力是不靠谱的。
不过能通过这样的方式知道,也是很棒的事情,这是开始。所以最好是你先展开过自己的生命,淋漓尽致地活过,体验到人性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去修定力。
问答5
问:不能不承认向思维认同是件很奇妙的事,只是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心安住在正向的自我暗示上呢?
答:很多人问积极自我暗示的问题,当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生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然而这也是一种“向思维认同”,并且是试图逃避“痛苦之身”。
问答6
问:过去的伤痛是否必须要用感受它的方法去疗愈,而其他的自我保护机制就不理会呢?
比如我有心结,本想着一个一个去通过努力超越它,但现在看似乎还可以通过松动思维认可、碰触和疗愈伤痛获得改变,这样会不会失去一些前进的动力?
我有点不懂这两种方式该如何选择,当疗愈后是不是我就可以更好地面对过去挫败的事情,去创造新的体验呢?
答:你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果松动思维认同,碰触伤痛,这是最根本的道路,因此你可能会逐渐做到,对一切感受抱着接纳的态度,如果真做到了,你的人性也会臻于圆满。
人性臻于圆满,绝不是把自己变成高大上的人,而是能坦然接纳一切人性存在的人。
问答7
问:通过几个月的聆听,我已经能很准确地找到我现在身上若干问题在小时候的根源,我想知道是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感受当时的情景,让不好的感觉,在你现在强大的身体当中流动来解决?
答:千万别急着去“解决”。既然痛苦可以转化成美妙的感受,那到底要去“解决”什么呢?
武老师曾有很深的感悟,觉得没有“心理问题”这回事,有的都是人性的种种呈现方式,它们这一切都有待拥抱和理解。
问答8
问:在之前的文章中讲到,自恋是人的三大生命动力之一。这里说,过度自恋是痛苦的根源。那么请问怎样才能使自恋变成强大的生命力,而不是带来痛苦呢?
答: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三大动力推动着“我”展开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我”遇见了“你”。
我发现自恋地执着于“我”的一切,远不如去皈依“你”的真切存在,这时就不一样了。
可以说,自恋是孤独的东西,而救赎则在关系中。
问答9
问:武老师在文中提到“钩子”,好像都是负面情绪,所以会被投射不好的轮回。如果人的内心可以打造一个“爱”的钩子,是否就可以达到“人人爱我”的美好境地呢?会有这样的美妙境界吗?
答:人是不可能做到“人人爱我”这件事的,因为一旦追求这个,就有了相反的东西产生——“我担心别人不爱我”。
所以,你太想要这个,就会分裂出去,一个相反的你完全不想要的东西。当然,相对而言,对爱更有信心的人,是容易构建好的关系,只是不存在“人人都爱我”这种绝对化的东西。
问答10
问:老师一直把外界出现的问题归咎于自身,围绕着自己出现的一切问题苦恼,似乎都和自己,确切说是和自己的童年有关,这样说是不是犯了“过度概括”的错误?有没有和自身没有关系的问题呢?
答:童年塑造了自己内心,长大后再把它展现出去。这的确是武老师一直讲的基本道理。
从相对角度上讲,自然存在着和自身没有关系的问题,例如自地震这种客观现象,和灾区受灾者的心理无关。
从绝对角度上讲,你如何对待外界,必然都是因为你内心。例如同样是地震灾区的受灾者,他们的表现可以千差万别,这是他们内心所决定的。
问答11
问:别人的衣服其实就是他的需求和期望,挂衣服是一种采取手段实现目标的过程,而自己内心的钩子正是自己内心的弱点和容易被利用达到别人目的的特点,可以这么理解吗?
可是如果在一段关系中,一方不能或者不愿意与另一方进行正常的交流沟通,而长期采用一种采取一种消极,甚至回避的态度,那这种关系中的不作为又该怎么应对呢?
这时候并没有主动挂衣服的状态,那么抚平自己内心的钩子又如何做到呢?还是衣服与钩子的比喻并不适用于这种情况?
答:你的理解大致没有问题,不过你讲的这种情况,也是钩子比喻的一个经典表现。
如果a回避沟通,那为什么b非要去和a沟通呢?对于b来说,这是不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情景。也就是,说在b的人生中,曾上演过这种局面,有一个并不愿意和你沟通的重要客体,而你一直想和他沟通亲近。
对于a而言,他意识层面回避沟通,但潜意识层面,我们可以假定任何一个人都想和别人沟通,因为“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但是,在a的人生中,曾经历过想和别人沟通而不能的情况,这种情况下,a体验到羞耻,因此他关闭了自己沟通的意愿。
结果那些想和a沟通的人,体验到了a一旦试着和别人沟通,就容易体验到的羞耻感。
比如前文讲到过的一个案例,一位来访者曾连续20多次,一开始视频咨询,就会狂笑,最后一次他对武老师咆哮说:
“你以为你是谁,你用点心理学的破技巧,我就会向你把心敞开吗?我过去敲你们的门成千上万次,你们谁向我敞开了?”
如果说怎么办,那么,理解和接纳是根本。不仅理解对方,也包括去理解你自己。
思考
没有“心理问题”这回事,有的只是人性的种种呈现方式,它期待拥抱和理解。是啊,越来越深入的心理学学习,渐渐地看到:
人的复杂,人的负面情绪,尤其是我,原因是没有被看到,没有被接纳,无数次的冷漠和拒绝,造就了负面消极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错的,只是却造就了这种悲剧。就像佛家说的“如如不动,了了分明”。
不仅理解对方,也包括理解自己。我觉得理解自己是理解对方的前提,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悲伤,消极,愤怒,攻击性,然后才能去理解别人。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这部片子的主角,而不是旁观者,我们要有自己的感受,立场和目标,要全神贯注地投入,活在每一个当下。找到自己的感觉,让自己的灵魂在某一刻和世界深情对视,尽情享受。
谢谢你的支持,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