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子曾在她的一篇文章里说,我们和书也是讲求缘分的,不是任何一本书都会喜欢;不是任何一本书,都会在看了一遍之后,还想去看,而且每次看到都会让人很开心。我觉得这话说的很有道理。
小时候家里书籍贫乏,除去每年的几本教科书外,几乎找不到任何其他可以看的书。于是,每次家里买药的包装纸、说明书,父亲抽烟的烟盒,邻居哥哥家的小画册,某个叔叔家里无意间翻出来的书页泛黄的野史小故事……种种此类只要上面有字的读物,都成了小时候最好的业余消遣。那时候识的字不多,一张药品说明书足够玩读好半天。至于画册或是小故事,更是一字一句,细细看,细细念,不舍得稍微遗漏任何一个字。那时候文字很贫乏但那时候惜字如金的情形,却很充实很快乐。
随着年级的升高,在学校也渐渐开始有机会接触到教科书以外的其他书籍,最先接触的应该是《小学生天地》,之后也会有语文老师给我们的提供数量不多,但篇幅不少的小学作文书,再之后,也会有部分家里有书的同学,从家里带来故事会等各种杂书。不管是哪一种,只要一出现在教室,都会被同学轮流拿来看。各种看,下课看,放学看,周末打猪草放牛也会拿着看。那是一段是美好的小学时光。
真正开始接触很多书籍,应该是在高中,竹溪一中的时候。那时候学校门口有个书屋,卖书为主,但也可以站在书屋里随意翻阅。自己那时候每月的零花钱并不是很多,所以就自己来说,周末不上课的时间,在书店角落里站着翻阅的时间比较多,买书很少。不过那时候身边有很多买书的好朋友,她们买了书,看完后一般都会借给我。而且那时候自己有个在另一所中学门口开书店的哥哥,陆陆续续也送给我不少书。如此一来,自己那个时候接触的书,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开始变多,而且也是在那个时候,对书籍内容风格的选择上,也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
但要说最好的读书时光,并不是在高中,而是在大学。那时候学校有硕大的图书馆,里面各式各样的书,里里外外好几层楼。而且大学时自己的生活费家里都是按半年来给,相比高中,手头明显宽裕了好多,也因此在学校内外的各种书店,也断断续续买了好多书。
在大学的日子里,不带夸张的说,除了上课,除了社团活动,除了偶尔走街串巷看看好友,其他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图书馆。尤其是毕业前夕的有段时间,对读书简直是如饥似渴。想到一走出学校,就再也没有这样大的图书馆来供自己自由进出,一走出学校,就再也没有这么多闲散的时间来惬意看书,心里就很着急,就想着要在还在学校的日子里,把图书馆里想看的书尽量都看一遍。当然实际情况肯定是没看完。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除了贾平凹、路遥等人的书之外,还一口气看完了民国四女子所有的故事和书籍,看完了三毛所有的作品,看完了张爱玲和亦舒等好多人的书。然而最让我感到庆幸的是,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自己接触到了刘墉、周国平、林清玄,并且接触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他们的文字,一口气看完了图书馆他们所有的书籍,并摘抄了一大本书抄笔记。
如果说爱看很多书是因为热爱文学,那么爱上刘墉、周国平和林清玄等人的书,则是文字思想带来的缘分。
他们于细小事物中感悟生活,他们于点滴话语间抒发情感,他们把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当做自己创造的灵感源泉。而所有这些,也都是我骨子里一直推崇的写作方式。爱上他们那种用简短文字记录生活的书写方式,爱上他们从身边生活一花一草、一叶一木的洞悉中感悟生活的细腻笔端,爱上他们对身边生活小事的人生感悟,口吐莲花!在我看来,他们的书,不仅好看,而且耐看,值得用一生的时间一遍遍品读,回味。
然而,惭愧的是,在那段嗜书如魔的时间之后,自己就参加了工作,而读书生涯也就自那时候起,暂告段落。
直到前不久一个周末,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周国平的书,眼前一亮,心里满是喜悦。大学那种疯狂看书的劲头,在那一刻竟也被疯狂调动。没有多想地又去书架,找到了所有可以找的刘墉、周国平和林清玄的书籍,或借或买,一下子有凑齐了好几本。那几天,直到今日,心里还是欢呼雀跃的,是无与伦比的激动和开心。
邂逅到让自己喜欢的书,就像邂逅到了久别重逢的知己好友。这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带来的开心,只有遇到了才会懂。
曾经很流行的一句话是这样的:灵魂和脚步,总要一个在路上。而读书,就是把灵魂放在路上的最好表现。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通过看书,看那些曾经经历过我们现在想要经历的人书写的文字,真正读进去后,就会置身其中,仿佛自己也跟着作者的笔端,去旅游,去行走,去见识祖国大好河山,去深切感悟人生的奥妙真谛。
喜欢读书是一种乐趣!而遇到自己喜欢读的书,则是一种福气。愿每一颗焦躁迷茫的心,都能在书的阅读中变得平和宁静!愿每一个低迷沮丧的人,都能在书的文字里找到方向,找到力量!
关于读书,毕业后已经荒废了近三年!而今重拾,只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不为其他,只为让自己开心,让自己明朗,让自己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可以有一个安置心灵的书香田园,还自己一片干净澄澈的心灵净土。
-spa�2��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