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北大校长道歉了
原创 沐森读书 2018-05-07
作者 小天
01
最近北大校长林建华就读错字致歉学生《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这一事件在网络上闹的沸沸扬扬,事件的始终是:5月4日,在北大120周年校庆上,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发表主题为《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讲话,寄语青年: 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不料将鸿鹄(hu)错念作鸿鹄(hao)。
5月5日,北京大学bbs上,名为“pku”的注册用户发布了题为《致同学们》的帖子,署名“热爱你们的校长 林建华”。晚上7点,北大未名bbs官方微信推送了帖子全文,确认是校长本人的致歉信无疑。
帖子就念错“鸿鹄”道歉,坦言所有重要讲话都是自己写的,表明读音错误与其成长经历有关,并表示“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最后写道“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由于身份以及事情的“特殊性”,致使这件事情迅速成为互联网上沸沸扬扬的新热点,他本人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之处。
不少网友为林建华校长的真诚道歉点赞:知错能改,才是学者态度!回应总比回避好,承认总比默认强!
但也有部分网友认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实在太普通,念错反而让人不解。这次的认错,感觉是在解释和甩锅。
还有部分网友则表示:林校长“对质疑的认知问题上犯的错误,要比读了错字更严重。”
02
在这里我们就不对此事进行过深的探讨了,只是来说一说道歉这件“大事”。
道歉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非常特别的互动方式,它也被《道歉》一书的作者Aaron Lazare形容为“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的最深刻的互动”。
说到道歉,大家应该会想到不少事情:比如京东道歉,承认处理方式确实非常不妥;快手CEO凌晨发长文:算法的缺陷是价值观的缺陷;张一鸣:接受处罚 所有责任在我;支付宝道歉:愚蠢至极,已调整;扎克伯格道歉:我们有责任保护你们的信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配得到你们的信任……
我不知道这些道歉是否真实有效,他们所做出的弥补措施是否可以得到大众的原谅。也不能说清,道歉这件事,本身是错的,还是对的。
但是如果事情已经发生,那么道歉的存在,就已经必不可少了。
1970年,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拜访波兰的第二天,按照总理访问的行程安排,这一天应该前往地处华沙的犹太人隔离区,为二战时遇难的犹太人献上花圈,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的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这一跪,就是著名的华沙之跪。
他说:承认责任有助于洗刷良心,“面对百万受害者,我只做了在语言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一个人应该做的事。”
跪下去的是一个勃兰特,站起来的却是整个德国。
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不仅化解了二战以来德国和波兰之间的仇恨,更为联邦德国与东欧各国重修旧好铺平了道路。这就是道歉的力量。
不管事情是否可以弥补,但是起码可以表明清楚自己的态度。
03
另一个让人比较深刻的道歉就是陈冠希的道歉,“艳照门”事件后,他的人生也在那一瞬间跌入了谷底。直到现在,陈冠希那段7分多钟的道歉视频依然是模板一般的存在,衣装整洁,全程英文,没有假惺惺的眼泪,说了退出娱乐圈,就没再回来。
这样的道歉,强劲又有力,实在难以让人不接受。
不过,是否被接受是一回事,道歉与否又是另一回事了。虽然不是所有的道歉都会得到原谅,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要原谅一个做错过事的人。但是接不接受,和道不道歉两者并不冲突。
如果做错了事情,道歉,则是必须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是如果只是放任事情过去,妄想时间会冲淡所有事情的话,也是白日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