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慈明和汝南袁阆相见,袁阆问起颖川郡有哪些才德之士,慈明首先提到自己的几位兄长。袁阆笑道:“才德之士只限于与你有亲属关系的几位而已吗?”慈明说:“您责难我,依据的是什么经典?”袁阆说:“我刚才问的是一国的才德之士,你却只说自己的诸位兄长,因此我才责怪的!”慈明说:“从前祁奚在推荐人才时,对内不埋没自己的儿子,对外不埋没自己的仇人,人们认为他是最公正无私的。周公旦作《文王》之诗,不提尧舜的功德只歌颂周文王周武王,这是符合爱亲人这一大义的。《春秋》的义理,说的就是从亲近的人开始。况且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其他人,难道不是违背了道德吗?”
【原文】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颖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典故】
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事见《左传·襄公三年》、《国语·晋语七》。祁奚是春秋时期晋国人,晋悼公时为中军尉。年老告退时,晋悼公问谁可以接替他,祁奚推荐了仇人解狐,解狐未到任便死了,祁奚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故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之称。
公旦《文王》之诗:《诗经·大雅·文王之什》计10篇,相传为周公所作,均为赞颂周文王和周武王德业的诗歌。公旦,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曾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周武王死后,辅佐周武王幼子周成王,任摄政,戡灭三监之乱,“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并制作礼乐,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亲亲之义:爱自己的亲人。《诗经·小雅·伐木序》:“亲亲以睦友,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孔颖达疏:“既能内亲其亲以使和睦,又能外友其贤而不弃,不遗忘久故之恩旧而燕乐之。”《汉书·翼奉传》:“古者朝廷必有同姓以明亲亲,必有异姓以明贤贤,此圣王之所以大通天下也。”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圣人者立,然后知宫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
《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语出《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春秋》內其国而外诸夏,內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內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荀慈明引用此句的用意当在“言自近者始也”,大概是因为与袁阆均为饱读之士,所以没引全。译文为意译。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本自《孝经·圣治章》:“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人物】
荀慈明:荀爽(128—190),字慈明,荀淑第六子,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荀爽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太常赵典举拜郎中,奏闻后即弃官离去。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水之滨,达十余年,以著述为事,先后著有《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董卓专权时,强征为官,九十三日内接连升迁至司空。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事,举事前病卒。
袁阆:字奉高,东汉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北)人。数辞公府之命,不修异操而名重当时。《后汉书·黄宪列传》把他比喻为“氿滥”,也就是小泉水的意思,谓其“虽清而易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