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圈不时的有做手工的事情,特别是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而这些孩子们的家长,不是在微信圈吐槽做手工的难易,就是秀秀帮孩子做好的手工;然后再发点牢骚感叹自己养育孩子的不易,做手工的辛苦,以及家长们为了完成这些作业耗费了多少的精力。每次看到类似消息,我就忍不住发出一声叹息:教学设计的再好,也架不住家长们“好心”的帮衬!
从教育角度来说,教育内容的设计绝大部分都是根据所面对孩子的年龄阶段设计的。不论是做手工,还是知识面的学习都是这个年龄段大部分孩子都能独立完成的。
而家长们的参与,直接导致了自己孩子动手机会的丧失,间接导致了竞争或者受表扬孩子的错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但使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平常学习中对父母有依赖性,更严重者,对荣誉感和成就感的获得,也造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飘动。严重者可导致孩子从小就对荣誉的获得,有一种“得助”就有的思想;让孩子在人生道路,攀登知识,学习科学之时,缺少必要的韧劲和恒心;总有各种不且实际的期盼,期盼外援,期盼助手。
笔者是教育的门外汉,但我认为,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诚实,踏实,有恒心,有爱心。每一份作业,每一份荣誉,每一次交往,每一个活动;都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完成。孩子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心;才能知道什么叫努力,什么叫扎实,什么叫爱心,什么叫帮助。如果父母把一切动手的机会都给孩子剥夺了,仅仅一味的要求孩子学习,那么,一个从没有摸过“开水”的孩子,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沸腾”呢?
亲爱的家长们,我们常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唠叨什么什么的不对劲;那么,你看看你给孩子做的手工,你耗费了一两个小时,用你二十几年,甚三十几年的智慧与生活经验做成的手工,跟几岁孩子的放在一起的时候,对于那些跟你孩子一起上学的孩子,公平吗?是的,其他的孩子的手工,也许也是他们的父母做的!但是,世界大同,从小我们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那么,到了成人世界,我们没有依靠的时候,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如此推论下去,那就是有依靠的,可以用“权力的任性”来折磨草根,没依靠的就是拼劲生命也难盛天半子!如此天道轮回,从开头,我们就错了!
哈哈,也许我小题大做了,回归正传。
我认为,关于孩子们的手工,做父母的如果做不到不管不顾,那么,可以口头帮助孩子:做这么一个东西都需要什么原料?那些原料是家里有的,那些是没有的;做这个手工,最主要的是那部分,关键部分的关键点是什么等。一步步引导和指挥,这就做到极限了。接下来要么离开,要么看着指点,记住,一定不能动手,不能动手哦!你一动手,孩子的依赖性就来了,他/她会要求你动手第二次,第三次。对于自己亲生自养的孩子,那个父母不心疼,但真正的父母,有远见或者有魄力的父母,不但不会帮孩子做手工,更会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动起手来!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三五次不成,那就十次百次;纵然最后还是做不出,让孩子明白他/她付出了努力,没有掌握好方法,明天可以去学习跟做的好的同学或者老师学习。上学,上学,本来就是去哪里学习不会的东西的,让孩子带着疑问去上学,这有什么不好吗?
愿父母放手,按学校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愿父母支持,让我们的孩子都自己动手,用他们的动手,来认识和创造他们喜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