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喜鹊辛苦编织来筑巢啊,斑鸠想方设法来占有。这个新娘子娶回家啊,上百辆车子来接她。
喜鹊辛苦编织来筑巢啊,斑鸠想方设法来吞并它。这个新娘娶回家啊,上百辆车子领着她。
喜鹊辛苦编织来筑巢啊,斑鸠想方设法住满它。这个新娘娶回家啊,上百辆车子成全了她。
这是一首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被遗弃的怨妇的悲歌。
喜鹊辛苦编织树枝草叶做窝,然后斑鸠飞过来驱赶了喜鹊,占据了喜鹊的巢来生活。这是一个自然现象。是喜鹊与斑鸠的共生规律。古人观察到了这个规律。然后发现人世间有些家庭婚姻的现象跟喜鹊辛苦编织树枝草叶做窝,最后被斑鸠驱赶占据几乎一样。比如有些男人跟结发妻子通过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把家庭建设的富裕之后,丈夫却抛弃结发妻子,另娶新欢。这个社会现象跟喜鹊辛苦编织树枝草叶做窝,然后自己的窝被斑鸠占领了一样。这个现象只是外在表现一样,但是内在的本质可能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丈夫为什么会遗弃结发妻子,另觅新欢,肯定有原因,喜新厌旧是一个,难道就没有妻子的责任在内?因为,假如夫妻恩爱和睦,心心相印,妻子生儿育女,丈夫努力工作,琴瑟和鸣。那么不会出现喜新厌旧的结局。但是,在这首民歌中,我们只看到歌者对于新婚女子的谴责,将之比做斑鸠,侵占喜鹊的窝巢。来抒发自己被丈夫遗弃的不满,似乎把批判的锋芒都指向了之子于归的这个子,即被丈夫迎娶的女子。但是百两御之又似乎告诉了我们某些细节,也许所迎娶的这个女子会比自己能给丈夫带来更大地发展和富裕。所以歌词里隐约还带有一股浓浓的羡慕嫉妒恨。下面我们具体来欣赏一下这首来自召南之首的民歌。
第一章,用维字突出喜鹊筑巢的艰辛,维,用丝一层一层一圈一圈的缠绕编织,喜鹊辛勤地叼回树枝和草叶,把自己窝筑的温暖又美观,用喜鹊筑巢来比喻弃妇当年是如何辛苦的与丈夫辛勤经营自己的小家,让它一步步走向富裕。同样一个维字,突出斑鸠其实在喜鹊辛苦编织树枝草叶做窝的时候,已经在旁边观看盘算,打喜鹊窝巢的主意了,维,也是蛮费心思的。好了,今天时机成熟了,获得了丈夫的欢心,旧人—喜鹊,被赶走了—被丈夫遗弃了。新人—斑鸠,占据了旧窝—被丈夫迎娶回家。之子于归。就是新妇被迎娶回家。哇!好壮观的迎亲队伍啊!上百辆的婚车浩浩荡荡的驶来了。
第二章仍然是诉说喜鹊做窝的艰辛,斑鸠已经占据了自己的窝,在窝里出双入对了,用来比喻新人娶回来后跟丈夫比翼双飞双宿,一个方字,唱出了旧人的羡慕嫉妒恨,但是只能眼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谁叫人家将来了百辆车的嫁妆呢!百两将之。将就是带领,带来。新娘子带来了上百辆车的嫁妆。弃妇在谴责丈夫贪图钱财,抛弃自己。(仿佛在说,新人你有什么了不起啊,不过是比我多了几个臭钱吗)
第三章仍然是诉说喜鹊做窝的艰辛,斑鸠已经在喜鹊的窝里生儿育女了,满窝都是,吱吱啾啾的叫。用来比喻新人迎娶回来后跟丈夫生儿育女了,满屋子都是孩子。(这里是否在委婉地表达了弃妇自己嫁来丈夫家后没有生儿育女这个事实呢?否则自己的家原来为什么不盈呢?)盈之。新人不但带来了上百辆车子的嫁妆还成功的为丈夫生儿育女,彻底地巩固了她在丈夫家族里的地位,自己再也没有希望回归丈夫的身边了。绝望了。
这首召南之首的鹊巢,确实唱出了弃妇的哀怨和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