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中,上海书画院在山东济宁运河美术馆举办了《海上升明月 - 走近孔子》大型精品书画展,并召开了海派艺术研讨会。我受邀到会发言。今天找到了当年出版的集子,整理了一下。时隔六载,仍然有益。
下二页是上海书画院院长陈佩秋写的序。精彩!
序
巍巍岱宗,特峙寰中,观天鉴地,集众而隆,九州八埏,仰之韶之。宏魄璀灿,六合来从。颢气发乎乾坤,象化赋予人文。是以齐鲁大地,地灵人杰,鸿儒大哲,多诞于是。厚德载道,崇文尊礼。俯仰之间,天人合应,奇杰之气,抑扬振奋,故卓达之士,,代有崛出。千载而下,古风不坠,承垂有绪,瞻瞩恒多。察其所致,瑾瑜在抱,博识远大,此所谓登高者必望远也。其赋予输墨则醇鬯质实,无浮华之嚣,而有风雅之格。盖操觚含毫,心存浩邈,缘情体体,志意高旷,自能情致蔚映,懿采涵郁,笔墨之事,此当为最可见山川映辉于天地,灵氛钟秀于人衰也。而裔流至今,虽世殊时异而垂绪不坠,不悖古训且能通会出新,众态毕陈,尤足弥珍,形成齐鲁文化自强不息之刚健,厚德仁民之人道,大公无私之群体。勤谨睿智之创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之凝聚力及生命力。
而上海地处东海之瀛,览沧海之扬波,听拍岸之涛声,滔天渺茫,荟蔚云霞,百川巨浸莫不来汇,崇岛巨岩咸沐泱沏,究其广也,定容横波之鲸,测其深也,或有骊龙之潜,所谓包乾之奥,括坤之区,万物万类,皆可容储。况腾波起势,开合之际自能融洽接收。海派文化亦恋形而赋成。扬四方且广纳百川,亦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而不拒来者。虽异域他邦,西风东渐,代有可取者,悉皆撷而用之,亦属汲古创新多变之体也。
此海上风之展,以大岳高岭、洪涛长波之气势,内涵相联属,交相互辉映,歧见腾光,亦见澄辉。
操觚之士,境犹可溯。修艺孕道,旁谘博考。自奉力作,一时并集。工笔水墨,术业专攻。林泉新逸,风貌圆满。
此益人之事,阐扬道艺。大略具在,怡带清新之风。百家争鸣,集思广益,齐鲁相助,海派大成,乃缘、业、彰、行、益,成美心注也。
陈佩秋2013-8-10
下面是我发言(因只有题纲,此为会议录音整理稿)
我受画院的委托谈点意见。
我是上海书画院的北方画家,是黑龙江哈尔滨的,从北方画家的眼光来看上海书画院的艺术发展状况,就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上海书画院。
首先说一句题外的话。上海书画作品走进济宁,走进山东,这是一种双赢的协作。历史上赞誉海派是中国书画的半壁江山,可见海派的影响之大。上海书画院的展览带到山东一股海上清风。山东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孔老夫子的故乡嘛,到处都能看到古代文化的遗迹。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在全国书画市场的开拓方面应该说是走在前排的,很多画家都希望在山东有一个发展空间。所以说,上海书画院走进山东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我觉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到现在,书画界相当于战国时代。战国时代一个特点是纷乱,乱世出英雄; 再一个,战国时期思想最开放,百家争鸣,各种学派尽显风流。改革开放以来,艺术上真的是百花齐放了。尤其信息传播速度更是空前的。
说到信息传播,有一句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这句话是退一步说的,若你的酒香,又在大街上有店面那不是更好嘛! 现在有一些画家,很资深,很有水准,但是不太适应这个信息时代,不会宣传自己。当然,当前的过分炒作应该受到轻蔑。我们昨晚谈天,提到一个例子说,某人在上海混的不怎么样,可到别的什么地方,画作就拍到多少万元,那地方不懂画,不去。我说这个事两面看,信息时代嘛,人家抓到了机遇,抓到了信息,把自己推出去了,这应该被看作是好的一面。咱们跟人家比较一下,我们在这方面没做到位,没有很好利用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广泛传播。虽然说这无损于我们艺术造诣的深厚。当然了,有些画家甘于寂寞,坚守自己的一套,至于市场认不认、理论界如何评价我不管,就把自己的个性发扬下去。这当然很好。但还是那句话,你的酒香,再有个临街的好店面,不是更好吗? 这个东西应该辩证看。
回过头看海派,它是百十年来一个艺术群体。为什么能够形成海派,事在人为呀,关键是它有一些代表人物,在全国叫座的代表人物,如虚虛谷、吴昌硕、陈师曾、蒲华、任氏家族的画家等,再往后的白蕉、唐云、来楚生,还有程十发、韩天衡等等。有了这么一批在全国影响力非常大的领军人物,他们都极富个性又有其共同性,加上地域特征,才能形成一个流派。如果现在说有一千个画家,却没有领军的,问你这个派最叫座的是谁呀,你说我们有一千人,没有全国叫座的。那叫什么? 人家以一顶百顶千,你百不顶一千不顶一。这话可能说的有些绝对。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涉及到我们海派的画家,如何展示自己。说展示不仅展示群体,更要重点地有倾向地推那些可以在全国叫座的画家。不说海派,就是上海书画院,其实不乏这样的画家。萧海春应该是全国的大家,艺术造诣很深,我曾经在哈尔滨买过一本书,是临摹山水的,我随意翻翻就拿买走了,回去一看,有一半是萧先生临的,在自己对古人笔墨理解的基础之上,把自己的东西融进去,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这是很难得的。他临的龚贤,就是黑龚白龚,有些东西是很难摹的,但萧先生都表现得很好。像咱们在座的乐先生、丁先生在进入书画院之前就是很有造诣的了。另外咱们书画院的薛邃老先生,我重点研究过薛老的作品,案头上就有他的画集,不时翻看,还上门拜访过他。薛老先生具有中国文人的情怀和文人的笔调,具有中国文人的笔墨精神。薛老先生的国粹修养很深,看他的书法、诗词歌赋,看他笔下的山水草木人物鸟兽的形态和表现手法,笔笔饱含修养。近八十岁的老先生,作品童心稚趣盎然,是很多人达不到的。还有院长陈佩秋先生,从民国走来的女画家,成就斐然,德高望重。
说到底中国画的传统是什么?就是笔墨精神。重点在后两个字“精神”,有文人的情怀,有很深的修养。因为中国画,尤其是从宋以后,由于文人的参与,书法结合得更紧密了,更注意笔墨性情了。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亦有意,宋亦有法。为什么尚意呢,宋代是我们国家艺术的山峰,宋代的审美,宋代的情愫,如文玩之类的很多东西都是在宋代形成的,包括花鸟画的确立与兴盛。书法到宋代多使用软笔,就是说羊毫的笔,为什么呢,它能充分表达作者的个性,从宋的苏黄米蔡始,书法的性情化便一发而不可收。
中国画和文人是绝对分不开的,不管是标准的文人画,还是画的山水、画的花鸟、人物,画的写意还是工笔,必须有文人的精神,文人的情怀。文人敢担当,文人很自我,其实说文人相轻是很错误的。相轻吗?李白、杜甫是很好的诗友,王羲之兰亭四十二雅士聚在一起,不亦乐乎。诗赋唱和,书画往来,都可说明文人不相轻。“相轻”,应是相互间不忌批评的误解。所以古代的画不像现代这样,比如手卷,方便朋友传看,附案品读。即便是卖画也很清高,有一句话叫做“吃种田饭,使卖字钱”,花卖自已字画的钱心安理得。这就是中国文人精神,中国文人敢担当,在一篇文章里,我就说中国文人有时候就像飞蛾扑火似的,明知道扑上去就是死亡,还是敢作敢为,这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例子。
上海书画院不缺少很有成就的画家,往国家层面推的画家。就是缺少推。对上海书画院,我第一个建议就是要重点推一些画家,让他们在全国知名。接着就是支撑它的第二点,要建立好理论队伍,搞好理论宣传载体,尤其是要用好网络传媒,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第三,就是从现在看,上海书画院老中青书画家结构合理,他们个人风格比较鲜明,艺术语言的三类状况也基本形成了。一类是坚守传统的,作品很隽秀、很耐读、視觉效果也很好,也不乏现代精神。有人说上海画都是那种很清秀的,其实不然,吴昌硕清秀吗,不是,很老辣啊。上海画书院在坚持传统上是做得很好的,以传统为主流。第二是把传统和现代顺接得恰到好处的。其实现实和传统,自古至今总是一对矛盾,即相辅相成,又相互对立。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作品失去了传统,那么中国画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另外一点就是传统肯定是向前发展的,这一点也是绝对的,你想不发展都不可能。我在一篇文章中就说,大意是,写意马如果没有徐悲鸿也有张悲鸿王悲鸿来完成,就是说绘画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到了诞生写意马的时候了,就该有写意马了。就像造酒,全世界发明酒的时间相差不太远,那时候交流吗? 不太交流。所以传统需要往前发展,这个是绝对的。如果哪个人哪个流派把中国的艺术传统提高那么一小步,那就很了不起。在今天信息密度大传播快的情况下,西画对中国画不产生影响才怪呢。另外,传统和个性的发扬和地域性有时也矛盾,所以也得处理好。像大家都知道的黑龙江的卢禹舜,他起家的参展作品就是《八荒通神》,那是件很学院派的,也是很理想的,但是大家一看它就是北大荒的,那种蛮荒的感觉。于志学画的冰雪山水,更是北方的景观,大冰大雪国画作品在他之前没有,之前只有雪景图,披着蓑衣在雪中钓鱼,都是南方生活的。他画的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先且不评说,但是他至少找到了一种办法,创造了一种图式,从他手里诞生了一个画派。这就是北方的画家。为什么这样呢? 传统的东西影响得少,创造精神就相对强,所以传统和创造力是搅和在一起的,是很复杂的。
我刚才说上海书画院传统的和现实结合比较好的有一批画家。再一个就是一批年轻的画家,创作了一些借鉴西画的作品,应该说有的是相当成功的。但是,就中国这三十年来的现状来看,整个美术界的现状来看,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一是大,盲目求大,第二个就是多制作,欲以工笔取胜居多。这往往是敲门之作,有时作者自己也清楚。其实中国画写意是最高境界。有人去借鉴西方可以,但是不可以形成一个大趋势。
我说现在上海书画院老中青梯次有了,如果拔些拳头画家,再把他们宣传出去,当是急需的。乐震文院长接任以来,倡导开门办画院,走到山东,走到东北,走到别的地方,这其实就很好了,要交流,不交流是不行的,是不可能的。我想上海书画院应该是前景很广阔的。
因为时间与水平的因素,难免顾此失彼,难免有偏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