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未相信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可以如此坚不可摧。
道斯是美国乡下的一个普通青年,因为在儿时差点把哥哥打死,并且从小目睹了被战争摧毁的父亲是如何虐打他最爱的母亲,他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宗教信仰者,“不能杀人”成了他这一辈子需要用生命去守护的誓言。
但是,生活总不会这么波澜不惊,如果作为一名普通人,他的宗教信仰和誓言都会很容易就得到践行。
二战开始了,道斯如许多年轻人一样走上了从军的道路,例外的是,他是一名“conscientious cooperater”,翻译过来就是“因良心而合作者”。
道斯作为一名“因良心而合作者”,报名参军的时候被告知“不用触碰枪械”,在得到这样的允诺之后,他才同意到军营成为一名普通的列兵,而他的志愿是成为一名不用杀人的军医。
但是“不用触碰枪械”这种看起来就十分“荒唐”的要求怎么可能在军队中被允许,而且是在战时部队。战争,你以为真的是你想象中的那样英雄热血、儿女情长吗?战争没有丝毫美的地方,那是人与人之间,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夺取对方生命的过程,人性中任何丑恶不堪的东西,都在战场上暴露得淋漓尽致。
上战场不带枪,无论在任何时候说出来都是一句让人难以相信的话。
果不其然,道斯拒绝练习使用枪械的念头遭到了部队中包括军官与列兵的讥讽和不解,正如我们大部分人所理解的那样,因为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相信的东西:上战场可就是为了杀敌的,带着你所谓的宗教信仰可不能保命,战场不相信这个。
道斯甚至为了他的信仰遭到了战友的殴打,并被上级以“不服从命令”为理由而下狱,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了逼迫道斯离开军队,既为了道斯,更是为了自己,他们害怕这样一个拒绝用枪的人会成为战场上的累赘。
剧情发展到这儿,我在观影的时候以为这会是一个“拥有坚定信仰的人因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而拿起了枪并成为一名英勇而出色的战士”的故事,我还是不相信道斯这种“奇怪”的信念可以在战场上坚持到最后。
战争如期而至,在看到曾经活生生的战友就在自己身旁被炮弹撕成碎片,刚刚还说着话的人转眼间肠子就流了出来,在看到了这一切之后,道斯又该如何选择。这一次战争可就在身边,死亡也无数次与之擦肩而过。战场,不再是一个想象中的地方,道斯信仰的“童话”能否继续。
看到这的时候,我又以为这是一个“经历了战争与死亡的洗礼后放弃信仰转而奋勇杀敌终成功勋”的故事,但这一次我又错了。
最终,道斯凭借着他的信仰,以他不杀一人的方式,冒死从战场上救出了75名伤兵,其中甚至还包括几个日本兵。
这就是他的信仰,虽然战争无法避免,但我们仍需要尊重生命。
这个如同开了挂的美国大兵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如果你觉得在影片中的道斯已经是罩了好几层主角光环,那历史上真正的道斯可是会让你更惊讶。
道斯完成了他的救人壮举后从崖上下来,战战兢兢,当他的战友试图安抚他的时候,道斯第一次流露出了软弱的神情。回想他孤身救人的一幕幕,这实在是太艰难了,比自以为非常了解战争的人想象的艰难得多,也比荧幕前观众想象的艰难得多。至少,有几人能够说自己有那种在弥漫着绝望气息的漫漫黑夜中孤身翻动尸体残肢的勇气,把目光一次次对焦在血肉模糊的面孔上的勇气。
想到这里,不免对道斯充满了敬意,在绝大多数时候,尤其是战争这种极端环境,类似于道斯这种“另类”并不容易存活,而当他们真正发出光芒,成为传奇的时候,总会让人备受鼓舞。
我们很多时候都不相信自己所认定的“常理”之外的事物,我们不相信真的有人可以把信仰视作比生命更宝贵。
我们总是不相信。
道斯在监狱中说到:“如果不能忠于我的信仰,我不知如何才能面对自己。”这应该就是对他最好的概括了吧。
图片来源:《血战钢锯岭》电影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