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是有很多对于生活的智慧与人生的哲学,无论是在什么状况下,中国人对于食物的尊重与珍惜一直都是被称赞为美德。而最近二十年以来,好像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食物的珍惜之情消失不见了,不但是对食物的珍惜之情不见了,我们对于自己吃什么,什么时间吃,都已不在关注与在乎。
尤其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人,好像从小就失去了对很多美好事物的珍惜,他们吃得是各种速食食品,奢侈点的就是到可以吃到饱的店里大吃大喝,甚至好多人为了吃得不亏本,都是提前让自己饿得狠了,才到店里去,因为这样才可以吃够本。从小,他们的父母带着他们都这样的店里,就会耳提面命说一定要吃到本,不然就是吃亏,然后,他们便也这样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小就是吃各种快餐,麦当劳、肯德基,以及后来各种便捷的外卖食品,他们的父母很少为他们准备食物,更不要提精心准备食物了,他们从小就被敷衍的应对着,从而失去了对自己珍爱的能力。吃得是各种重口味的食物、父母告诉他们的是到外面吃东西就是要吃到够本,不然就是吃亏。
他们被强迫地失去了五感对世界的美的感受能力,不知道如何做才是对自己的珍爱。父母与社会对他们的教育仿佛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购买的。而且他们也的确是通过购买满足了自己的各种需求。衣食住行,只要付出报酬就找到让自己达成目的的服务。
但是对于美的感知、对于爱的感知,却不是能通过金钱来交换。而失去了爱与美的双重滋养,孩子的心灵如沙漠旅人,干涸荒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所能选择的生活方式就是:一个为了生活而不得不从事的工作、一个勉强容身的居所、每天早上疲倦地醒来、急促促地挤地铁或是公交、到了单位从早点铺买点包子油条狼吞虎咽地吃下去,一天浑浑噩噩地熬到下班,再挤地铁或是公交赶回城市边缘的居所,拿着手机刷着快手类的直播,看着无聊的人的无聊表演,再叫上一份外卖,一直熬到深夜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机入睡。然后是又一个日日重复......好像一直是不满足、一直有抱怨,却又一直在重复与重复。
而后果就是,这一代人不关心自己的内心,或者不知道自己应该要培养内心,不知道内心是有存在意义的。因为对自己的不珍惜,所以可以轻易地拿自己的一个肾去换一个手机,因为手机是有价格标注的,而自己的一切在他们的心理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当然就可以被当成交接品。
他们不知道美是什么,不知道爱是什么,他们能辨识的只有被标了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