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下午,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李培永老师发给我一篇公众号文章。
自从老师得知我开始自媒体写作,就时常分享好文章。
文章标题《王朔:要是全国下令追星,我就追他》一下子吸引我,到底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王朔追?
先读为快。原来是写顾阿城。我读书不多,对他几乎一无所知,读完文章,印象深刻的是被边缘化的他,专注于兴趣,学习一些常人不感兴趣的真本事;以及阿城的作品《棋王》、《孩子王》。
这篇文章很好,一下子点燃我的兴趣,去读顾阿城的著作,先读《阿城文集之六:文化不是味精·无奈中的快乐》,再读小说《棋王》,“我”遇见一个痴迷象棋的人,两人交谈、结交为友。“棋王”初时被称为“棋呆子”。
我每看到“呆子”二字,就想起《西游记》的呆子。然而棋呆子只是痴迷下棋,却自有风骨。
其他人物也颇见侠义,如倪斌、“我”、画家。
“棋呆子”一是痴于棋,二是呆于世事算计、人情社会;不攀附权贵,不占人便宜。
然而,他心里朴实、清明。如众知青要搜倪斌的存货,他劝阻说,东西留到现在,是倪斌会过日子。而他不愿倪斌与书记以自家传承的棋盘做交易,只说,父母传承当珍惜,不应用做交易,且不愿“占人便宜。”
读《棋王》,常想着阿城说的“写人”、“动”。书中每个具象人物,时常有动作描写,读来生动形象。而群体形象也并非完全面目模糊。
“棋呆子”的呆,是艰难中的坚守。忍饥挨饿,也不怨天尤人。心里不痛快,就下棋。再苦再难,走进棋的世界,忘却世间的烦扰。
“棋呆子”的呆,是人性的光辉,任你东西南北风,我自屹立不动摇。大背景的运动、权贵,甚至世家、名手,他不在意,只着眼于棋道,甘愿跟着捡破烂的老儿。他说:他的棋是跟天下人学的。
“棋呆子”的母亲知道世道难,当时棋不能当饭吃,求他好好学习,学些当时有用的知识。他同意且守着自己的诺言。所谓生不逢时。
真性情,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