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作出行动、开始改变

一个人变好的心路历程,类比于一场英雄之旅。人生每一个阶段都会经历关键的转折,甚至危机。青春期面临如何成为“大人”的挑战;成年早期面临亲密关系或职业发展方面的困境;中年阶段可能出现中年危机感,好不容易到了老年,要面临死亡这样的挑战。

“行为是外显的自我,思维是内在的自我”,我们先谈一下个人行为,比起沉浸于焦虑,不如做出行动。哪怕是一小步的改变,正向地变得更好,也比原地踏步好很多。但大部分人还沉浸于自己的旧经验,自己的固定思维,虽然身陷囹圄,却难以迈出这一步。

因为以往的习惯已经养成,不易改变。旧经验也已形成不易去除。 大脑有两块,第一是基底神经节,他是执行习惯的区域,顽固且重复,45%自动完成,不用思考。还有一部分是前额皮层,它是总司令,会任务下放,但是它易疲劳,并与我们的血糖水平,情绪等息息相关,很容易让人放弃,又会回到基底神经节执行。

我们要推动行为的改变,创造新的经验来替代旧经验;形成新的习惯,替代旧的不好习惯。必须做出改变的应对方式。

第一、小步子原理,类似还有称为“迷你任务法”、迷你任务、微习惯。就是强迫自己每天实行一些小到不可思议的积极行动,比如一个俯卧撑,阅读一页书。小到不会失败,没有心理负担,不耗费自己的意志力,就能完成的事情。这种事情符合大脑习惯的运作方式,我们可以把我们需要做的任务拆分,逐步完成。 迷你任务,只分0和1的组成任务,0就是没做,1就是做了。用最小体量出发,获取小成功,从而提供自我的心理动力;其次,重点不是结果,而是行动专注于眼前的一小步,并且做好。

第二、可以借助环境场。说白了,就是不同的环境,能引发我们不同的行为。比如说,咱们平时上班的时候,在茶水间,在食堂,大家就是互相闲聊,开开玩笑,一旦走进办公室,可能就严肃认真起来了。所以你看,我们人类就是这么一种环境动物。不同的环境,就会激发出我们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心理又会引发我们不同的行为。所以当我们动力不足,不能坚持时,可以换一个环境。

当然有时还要改变行为背后的固化思维,还有一段关系中自我角色塑造。

我们这一生,是一段个人的英雄之旅。英雄的故事的本质不是战斗,也不是英勇的行为,而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自我转变和做发现的旅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