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思敏口才的学员中,有不止一位小伙伴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老师,我有时候要跟别人说一件事情的时候,感觉脑子里都想清楚了,可是怎么说了半天对方都说没明白我想说什么呢?我该怎么办?
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有三个问题,需要小伙伴回答:
1.你想说什么?
2.你要跟谁说?
3.你当时是怎么说的?
为什么我们会提出这三个问题呢?
01说什么
这是目标值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知道想说什么,以为自己“想清楚了”,但如果仔细琢磨,会发现自己有时候并不清楚。
在我们思敏口才公众号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好口才和高效人际沟通的核心,竟然是“土拨鼠”?》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今天的问题,但对于开口之前要确定自己到底该说什么,是有帮助的。
“说什么”,并不是“说”的问题,而是“为什么而说”的问题。
大部分时候,我们“说”的原因包括哪些?职场上升职加薪?合作顺利?谈判双赢?竞争获胜?增进情谊?……
有一些原因可能是隐藏着的,比如有的朋友说,
“我是给领导汇报工作说不清楚。”
那么,就不妨再扪心自问,为什么要做工作汇报?单纯是为了让领导知道工作的进展情况吗?还是希望领导在了解具体的工作进展情况的同时,知晓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为自己接下来的工作获得更好的支持和资源?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朋友很可爱,说,
“希望我在吵架的时候,能吵得赢,但是真正在吵架的时候,总是没有发挥好,事后又会后悔,这个怎么办?”
我们认为,这更值得深入分析:你为什么要吵架?
在《非暴力沟通》第五章《感受的根源》中说,
“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分别是“认为自己犯了错”、“指责对方”、“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其中第一种选择往往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第二种,“指责对方”,会让我们感到愤怒;第三种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有些伤心;而第四种选择则会带给我们理解和平静。
如果说,我们的希望是“自己在吵架的时候能吵的赢”,实际上已经把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争执,定性为彼此之间的“相互指责”,情绪反应应该是“愤怒”。
这个时候,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给出的选择就是第二种——“指责对方”,在指责的过程中,我们对他人的语言是倾向于“批判”的,而“批判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那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又是什么呢?是“吵赢”——语言上压制住对方?还是希望对方给到自己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并且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善言辞”就随意用语言来侮辱自己?
很显然,大部分时候,我们真正的需求,是后者——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
如果如此分析,会不会发现,其实我们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希望通过“说”来达到的目标值?
所以,在问“我想清楚了,却说不清楚”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好好想想这个问题:“我真的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目标而说吗?”
02、跟谁说
这是“对象意识”和“场合意识”的问题。同样的目标值,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讲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因为说话目标(目的)不一样,对象不一样,场合不一样,当下的时空是完全不一样的。
就好比沟通的对方提出建议或者看法,我们持相同的态度,但是沟通的场合不同、对象不同,表达措辞是有区别的。
同样是工作汇报,在不同的场合,我们的表达是有差别的。比如:是在公开的有很多领导和同事在场的场合,还是一对一向领导汇报工作的场合,或者是在国企汇报工作的场合,还是在上市公司工作汇报的场合,都可能对我们表达内容产生不同的影响。
而完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不一样的说话目标,对我们设计讲话内容的影响,就更大了。
就拿最常见的“自我介绍”来说:面试时候的自我介绍,向客户介绍产品前的自我介绍、进入新公司第一次会议上的自我介绍、竞聘演讲时候的自我介绍,等等,这些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要介绍的内容设计,是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场合意识”和“对象意识”来设计的。
为了真正的从内到外体会到“跟谁说”,我们思敏口才在沙龙课上,设计了以《故事力》为基础的不同情景演练题:
在“面试场景”“工作汇报场景”“销售场景”“荒岛求生模拟场景”等等趣味课程中,体会和训练“根据不同的讲话对象,场合,目标设计讲话内容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换位思考能力、倾听的能力”,以及如何讲“故事、案例、细节”,从而有影响力和说服力,达到讲话目标。
03你当时是怎么说的?
前面我们说了“说什么”、“跟谁说”,接下来就是“怎么说”了。“怎么说”,其实就是设计好内容之后,该用什么样的技巧,把内容展示出来的过程。
如何把想清楚了的内容说得明明白白?如何做到逻辑清晰?如何做到有理有据?让听众一听就明白?一听就能记到住?甚至听完觉得我们讲的确实有道理呢?
这就需要我们在“想清楚”之后,把思维语言转化为口语,并且还是逻辑清晰、有理有据、表达流畅的口语。
所以“怎么说”,其实是一个把思维语言转化为口语的二次创作过程,要实现表达清晰流畅这个目标,就得运用到一些方法,反复练讲,而这个过程单纯依靠听、看,是无法实现的,一定要“亮开嗓,反复讲”,必须亲自实战。
所以,在思敏口才的课程体系中,每个月有12次实战练习课(每周3次),每次2个小时,培训老师结合模块的练习目标,当堂给出练讲题目(题目会结合社会热点等不同的情景更新迭代),让学员参与练讲。
在学员的直播练讲中,培训老师通过观察,现场给出点评和反馈。让学员当堂感知到自己需要加强练习的针对点,以及提升自己能力和技巧的练习方法。
此外,每周1次的沙龙课、每天的群练讲,也是真正的让学员“亮开嗓子”,“打开思维”,以具体的练习题为思考和表达的载体,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挖洞见、搭结构、五大技巧设计”的反复训练,在长期持续的练习中,从内到外的得到真正提升。
04总结
思敏口才,理论与技巧相结合,在螺旋式提升的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同学们快速具足“即兴成篇”的能力!
同时也是通过大量的实操和练习,输出倒逼输入,帮助大家“内外兼修”,拓展思维和知识面,让我们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辞,在生活和工作中变得更加自信,获得更多机会助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思敏口才感谢大家的支持,也会一直努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