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式思维,即以一个现象、一个事件、一个场景为出发点,推导前因后果、梳理故事逻辑、串连人物关系,从而勾勒出文章的整体骨架,在写作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写作者要有灵感和点子才能进行创作,而要把灵感、点子拓展成一篇故事,则需要用到发散式思维。
前些天,一个哥们儿发了个视频小说的开头给我看,大致内容是在下雪的时节,主人公昏厥之前,目睹了自家村庄被纵火、村民被屠杀,以及他内心的感想。整篇剧情还未构思完成,我便由这段开头进行了发散式推导。
屠村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是为了抢钱抢女人,可能是为了复仇,也可能是为了掩盖或者实施某个阴谋。实施屠杀的主体可能有土匪、村子隶属的统治集团、侵略军或外部势力(外部势力未必就是侵略军)。
假设屠村是单纯为抢钱抢女人,实施主体多半为土匪或侵略军。如果是土匪,那么村子所在国家可能局势混乱,盗匪横行,主人公则要在乱世中求生存,协助或掌握政权来平定匪乱,使国家恢复稳定;如果是侵略军,那么主人公可能参加军队、民兵、情报组织来对抗侵略者。
假设屠村的目的是复仇,那么这座村子里的某些人也许做了见不得人的勾当,或者至少复仇者认为村子的人做了对不起他的事。若此,主人公可能要追溯村子尘封的秘史。
假设屠杀是一场阴谋,实施主体也可以是土匪,不过土匪通常以财物和女人为目标,不会有什么深谋远虑,屠村应该有幕后主使才行。侵略军、外部势力、统治集团、大型团体更适合阴谋论,比如:
1、拿全村人的性命作为邪神的祭品或秘术、科学的试验品(《钢之炼金术师》里就把一片区域中的所有活人当作人体炼成阵的材料炼制贤者之石);
2、村子地下有珍贵资源,村人拒绝让出祖先的土地,厄运理所当然便降临了(《阿凡达》里地球企业雇佣军摧毁潘多拉星人的村落攫取当地资源);
3、利用屠村血案作为政治斗争、引发战争的筹码(《空之轨迹》男主角老家村子毁于本国对邻国的战争阴谋)。
综合比较以上三种情况,屠村单纯为了钱和女人,事件本身就几乎谈不上对看官的吸引力。屠村若是为了复仇,故事就有一个主线的悬念,让看官有动力陪主人公行动轨迹追下去。屠村若是一场阴谋,则不仅有主线悬念,故事也能有更大的宏观架构。
以上便是通过发散式思维由一个场景出发推演各种故事发展的可能,创作者可以借此拓展思路,然后选取符合自己要求的一种来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