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读《硅谷之谜》,作者吴军用信息时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硅谷成功和长盛不衰之谜。书中指的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建立在新的科学基础之上,这科学基础是“三论”,即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相对的工业时代的科学基础是机械思维。
今天先说说控制论。
控制论的提出者是维纳,被誉为20世纪的神童之一,他读过哈佛,在欧洲游过学,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任过教,在中国清华大学指导过华罗庚等人的工作。有趣的是,维纳把在清华任教的1935年作为开创控制论的起点。
控制论的本质有3点。
1.时间是绵延的。这个观点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间观。在机械思维体系中,时间是绝对恒定的物理量,昨天的一小时和今天的一小时是一样的。但在维纳眼中,这两天内的一小时是不一样的。他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能简单拆成一个个独立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昨天浪费一小时打游戏没看书,今天懊悔了,就多花了一小时看书,但这样我在今天就少了一小时休息,那么会影响明天的工作。在维纳眼中,昨天浪费一小时的我和没有浪费一小时的我,其实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如果看这例子仍觉得比较费解的话,可以参看《回到未来》第二集,影片中主人公乘时间车从1985年到2015年(哈哈,是前年),在办事中,他的时间车被他人乘着去了1955年,当主人公再乘时间车回到1985年时,发觉出发前的1985年和他回来的1985年已经完全不一样,是个完全变天的世界!原因是那个偷偷乘他时间车的人到1955年做了件事,改变了1955年之后的未来。是不是有点平行空间多重宇宙的意思?其实现代物理学已经提出11维宇宙、平行空间的理论。
2.任何系统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必然做出反应,然后反过来影响系统本身。也就是鸡生蛋,蛋又生鸡,互为因果互为影响,不断推动发展。比如买一只股票,就会导致其股价被一定程度的提高,也正因如此,根据过去经验或者任何已知信号去操作当下股市,都不可能达到预期,因为在买入股票时,这个行为本身抬升了股价,导致赚不到预期收益。再举个例子,在美国最高法院,里面有历任大法官的雕像,但只有一个人是全身像,叫马歇尔大法官,其他都是半身像。马歇尔大法官通过在“马布里诉麦迪逊案”中的一个判决确立了司法权威,而这个案子怎么发生的呢?是马歇尔在担任国务卿时没及时发布出去已经由总统签署的法官任命书,新一任总统的国务卿麦迪逊就把任命书作废,其中一个被废的法官马布里就去告麦迪逊,这案子上到最高院,而此时最高法院大法官是马歇尔,马歇尔一个判决确立了司法权威,同时也限制和弱化了总统权力,麦迪逊怎么料到他开启的废除任命书却产生这么个让杰斐逊总统吐血的结果?马歇尔也没想到没发出的任命书结果让他成为唯一一个最高院的全身雕像。这就是不断刺激和反应,结局谁都没想到。
3.为了维持一个系统的稳定,或是为了对它进行优化,可以将它对刺激的反应反馈回系统中,最终可以让系统产生一个自我调节的机制。比如118层的上海中心大厦,在自然状态下会随风飘摇,顶层的位移会在一到两米之间,在大楼的顶上安装一个非常重的阻尼减震球让它朝与大楼摇摆相反的方向运动,大楼顶端飘移的越多,它往相反方向运动也越多,而这种反方向的运动反馈给大楼,最终会让大楼稳定。前几天听樊登老师解读《未来简史》,谈到马克思预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最终不可调和,而西方聪明的政治家认真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接受马克思的这种预测,但他们为了避免这种预测变为现实,他们就采取措施,比如为低收入人建立救助系统,推动员工参股获得股权,建立国民福利系统……然后,这个预测最终没变为现实。樊登老师说这正说明马克思是伟大的预测大师。这不就是通过将刺激的反应反馈回系统中,最终让社会产生一个自我调节机制,不断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