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病变:隐藏在大脑中的“信号警报”

提到大脑健康,人们往往更关注脑梗、脑出血等急性疾病,却容易忽视脑白质病变这一常见的脑部异常。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脑白质负责传递神经信号,一旦出现病变,可能悄悄影响大脑功能,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脑白质位于大脑深部,由大量神经纤维(轴突)构成,因其包裹神经纤维的髓鞘富含脂质而呈白色,故得名“脑白质”。它如同大脑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负责在大脑不同区域以及大脑与脊髓之间传递信号,保障运动、感觉、认知等功能正常运转。脑白质病变则是指脑白质区域因各种原因出现损伤、脱髓鞘或缺血性改变,在头颅CT或MRI检查中常表现为异常的“高信号”影。

脑白质病变的诱因复杂,常见因素可分为几类。一是血管相关因素,这是中老年人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会导致脑部小血管狭窄、堵塞,使脑白质缺血缺氧,逐渐引发病变;二是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脑白质会出现生理性退化,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半数在检查中可能发现轻度脑白质病变,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三是其他疾病因素,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攻击脑白质的髓鞘;此外,长期饮酒、营养不良(如缺乏维生素B12)、脑部感染或外伤,也可能诱发脑白质损伤。

多数轻度脑白质病变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做头颅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但随着病变加重,信号传递会出现“拥堵”,患者可能逐渐出现多种症状:比如记忆力下降,常忘记近期事情、反复询问相同问题;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容易分心、效率降低;行走能力受影响,走路变慢、步态不稳,上下楼梯时容易摔跤;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或语言表达不流畅、反应变慢等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认知障碍,甚至发展为痴呆,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诊断脑白质病变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头颅MRI(磁共振成像) 是首选手段,能清晰显示脑白质损伤的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比CT更敏感;CT检查则可初步排查病变,但对轻度损伤的识别度较低。此外,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年龄、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症状表现,以及血液检查(如血糖、血脂、维生素B12水平),排除其他脑部疾病,明确病因和病变程度。

脑白质病变的治疗核心是“控病因、防进展”,无法完全逆转已形成的严重损伤,因此早期干预至关重要。首先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用降压药,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高血脂患者通过药物或饮食调节血脂,减少血管损伤;其次,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长期熬夜,饮食上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摄入,减少高油高盐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既能改善血液循环,也能锻炼认知功能;对于因维生素B12缺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病变,需针对性补充维生素或使用免疫调节药物。

脑白质病变虽进展缓慢,却可能悄悄侵蚀大脑功能。尤其是中老年人,定期体检时建议加入头颅MRI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有效延缓病变进展,守护大脑健康,避免其发展为更严重的认知障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