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二十四节气中第10个节气。夏季的第4个节气,当太阳达到黄经90°时,“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夏至的来临,也意味着一年即将过半。“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开展。一梦忽觉夏日长。”这一年,不知不觉,又过去了一半。
01
和孩子说说夏至节气
夏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记载:夏至,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载:“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鬼,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02
和孩子说说“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我们常常说麋鹿,其实麋与鹿是两种兽。麋,形大泽兽也,它的角向后生,所以属阴,所以在冬至一阳生的时候它的角就会脱落;
而鹿,形小山兽也,它的角是朝前生的,所以属阳,故在一阴生的夏至乃退褪落。
二候蝉始鸣
正如诗中所言:“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知了雄者能鸣,雌者无声,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为感受到了阴气生起便振翅而鸣。
此物生于盛夏,感阴而鸣。
三候半夏生
《象说卦气七十二侯图》云:“上爻(yáo)动,乾变为兑。五上两爻为半离,离为夏,故曰半夏。离为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一阴生的夏至,开始生长。
与半夏相对应的则是夏枯草,到了夏至则梗枯,因其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即枯。
03
和孩子讲讲“夏至”传统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农作物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汉《周礼·春宫》有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面条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麦粽
《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江南食俗,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夏至饼
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04
和孩子讲讲”夏至“古诗词
《夏至避暑北池》
唐 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後得雨》
宋 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夏至》
宋 陈与义
之一
微官有阀阅,三赋池上诗。
林密知夏深,仰看天离离。
官忙负远兴,觞至及良时。
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
微风不动苹,坐看水色移。
门前争夺场,取欢不偿悲。
欲归未得去,日暮多黄鹂。
《夏至过东市二绝》
宋 洪咨夔
插遍秧畴雨恰晴,
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
横坐牛腰趁草行。
涨落平溪水见沙,
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
蔌蔌冬青几树花。
《竹 枝 词》
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05
和孩子玩一玩“夏至”游戏
夏至是麦子成熟的季节
人们把新收下的麦粒煮熟尝鲜
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
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
和孩子一起捞麦粒吃
体验有趣的农家生活游戏
爸爸妈妈也可以带孩子
一起动手揉面团,抻面
把煮熟的面条捞起来
在清凉的水里过过水
做一碗美味的“夏至面”
让孩子体验劳动也是一种游戏
06
和孩子学唱《夏九九歌》
大家比较熟悉冬至九九歌
其实夏至也有九九歌
孩子除了了解自然现象
还轻松地把乘法口诀也背会了
“夏九九”歌——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