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作流」?我的理解是:做好一件事的完整流程,包含从开头到结尾的关键节点和过程。
以读书为例,过去我们读书就是读书,没有一个工作流,更没有完整的闭环。但是现在我把读书看成一个环节,而完整的工作流是:
读书 —— 做笔记 —— 写作 —— 再次读书
在这个工作流下,读书是一个起点,但不是终点,读书是为了写作输出。而更好的写作需要读更多的书,更深入的读书。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就要对「怎样读书」,「用什么工具读书」和「与写作如何衔接」做出思考,给出明确的回答。下面是一些粗浅的思考:
第一,怎样读书 —— 以最快速能发现对于写作有价值的信息为目标去读书。在读书目的明确的前提下,我更加知道自己要去读哪些书,要读书中的哪些内容。比如厚厚一本《达·芬奇传》,对我而言最有价值的就是达·芬奇的创造力密码这一部分,其余90%的内容,尤其是达芬奇的种种生活细节,对我目前而言都是低价值的。看这些「低价值」内容时,与自己的需求没有直接挂钩,阅读速度会很慢,吸收的内容也很少。这时候如果硬着头皮去阅读这部分内容,其实是事倍功半,徒增烦恼。所以我在精读了「创造力密码」,翻阅了「蒙娜丽莎」以及「最后的晚餐」有限内容之后,就放下了这本书。因为当下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第二,怎样做笔记 —— 之前我其实不太关注做笔记,所以很多事情只留下了印象。需要用的时候可能重新去翻书或者网上搜索相关章节。但是一旦明确下来读书在整个写作工作流中的位置,我就知道自己必须改进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尝试过一些工具,比如萝卜书摘、扫描全能王,最后决定用「识墨笔记」(注意是「识」不是「石」)。这个工具专注于读书,操作速度比较快。最为重要的是:读书笔记可以导出Markdown格式,一键发送到我的写作工具Ulysses。这样从读书到写作的工具流就打通了。补充一个细节,我在读书的时候,会快速翻阅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有兴趣的部分,会折书角。整本书完整的翻过一遍之后,集中用识墨笔记扫描笔记。这种「批处理」的方式可以确保阅读的连贯性和沉浸感,也会提高整体的阅读效率。
第三,如何写作衔接 —— 无论我们看纸质书还是用iPhone、Mac电脑或Kindle阅读器看书,我们都需要想方设法把读书笔记输出到自己的写作工具上。上一段介绍的识墨笔记可以用于纸质书,也可以用于其他看书途径。当然,如果你在用Kindle(阅读器硬件或者App)看书的话,可以选择把笔记导出到邮箱或者印象笔记,然后再Copy到写作工具中去。如果恰好用iPhone、iPad等iOS设备上的Kindle App看书,也可以选择把一段一段内容发送到写作工具Ulysses中去,之后在Ulysses中再「合并」这本书的所有读书笔记。最终,无论你用什么介质读书,都要打通做读书笔记和写作之间的关联。
当然,你在完成初步的写作之后,可以针对相关的主题展开更加深入和广泛的阅读。这方面的经验,我们以后再谈。
在上面工作流的例子里,「读书 —— 做笔记 —— 写作 —— 再次读书」,被完整的关联到一起,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步的输出都会成为下一步的输入。整个过程关联到一起,而工具本身的选择也与工作流密切相关,你只能选择那些能与上下游工具无缝衔接的,而不能选择「孤立无援」的工具。
如果你特别在意某种技能或者兴趣爱好,最好能让自己的思考提升到工作流的高度,这样你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你很容易发现到底哪个环节最关键,哪个环节最值得投入,哪个工具需要引入。当「工作流」思想深入你的内心后,你也会变得越来越高效,因为关注「工作流」,就是关注最终的成果,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过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