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 兰兮
读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夔府:夔州府治地,今四川奉节。
京华:长安。
奉使:奉命行使;奉命行使的人。
画省:尚书省,汉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诗中指诗人值守左省事。
伏枕:指卧病在床的人。
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指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
白垩è:白土,石灰岩的一种,白色,质软而轻。
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
悲笳:悲凉的笳声。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
芦荻:芦与荻。 唐 杜荀鹤 《溪岸秋思》诗:“秋风忽起溪滩白,零落岸边芦荻花。”
典故 八月槎
晋·张华《博物志》卷十
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馀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尽夜。去十馀月,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为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云:『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典故 三声断肠
《水经注疏》卷三十四〈江水〉~2834~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閒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其閒,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我们回顾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在夔州的这三年里,年老多病的他几乎是没有快乐的,他总是在回顾他的一生,曲折而迷茫。本来夔州拥有美丽的三峡风景,但在他看来就只有灰白色。白色的波浪,灰色的风云。虽然深秋的枫树林是绚丽多彩的,但也被作者一个“凋伤”一带而过了。因此,萧森的巫山巫峡,傍晚的白帝城,都是灰白色。就算有色彩的丛菊,杜甫根本视而不见,写都不写颜色,和枫树林的描写一样。看到丛菊只会伤心、流泪,泪是白色的,孤舟更不用说了,心情始终是灰色的。
丛菊已开两度,说明两个秋天过去了。在经历的这两个秋天里,一条孤舟无时无刻都想系在故园上。这一联“丛菊”也切了一个“秋”字,也是夔州城的秋景。其它三联都是夔州城独有的风物和地方特色,所有的物象都离不开夔州,巫山(塞上风云)、巫峡(江间波浪)、白帝城。第一首主题思想很明确,身在夔州,而心在长安。感时局之动荡,伤个人之淹留。
关于奉使,杜甫的诗中出现很多。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讨胡愁李广,奉使待张骞。杜甫《哭李尚书(之芳)》——修文将管辂,奉使失张骞。杜甫《石研诗》——平公今诗伯,秀发吾所羡。奉使三峡中,长啸得石研。唐末宋初·徐铉《送廖舍人江南安抚》——愚闻奉使者,受命不受辞。显然,诗中奉使为严武无疑。还有一种说法,说“奉使虚随八月槎”是杜甫叹自己奉使(奉命出使)而无归期。我不认同,首先杜甫不是奉使,奉使是奉皇帝(朝廷)之命出使的官员,杜甫最多只是严武表荐的检校工部员外郎,而且还在检校(查核察看)中,最多只能算朝廷命官,不能算奉使。而且杜甫在离开成都之前,严武未去世之前,就已经辞退了官职。
所以我个人认为第一种结合杜甫的实际情况,年老多病,辗转多年,孤舟只是想系故园而已,奉命出使只有像严武这样的节度使才符合身份。不管是虚随严武,还是自己永远无期回归朝廷。但这种回归之心是没有破灭的,永远耿耿于怀。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颈联为什么出现“画省香炉”呢?这都是杜甫的想象,因为工部员外郎属尚书省。隋开皇六年,于尚书省二十四曹(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本曹之籍帐。工部员外郎即工部曹的次官,若本曹主官缺,则原其事。唐朝工部下有四司,工部司为其中之一,以工部郎中为主官,员外郎为次官。杜甫如果不辞退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回京就是在画省香炉里办公了。然而这个美好的愿望却相违背了,是因为什么呢?——伏枕,生病了。所以朝廷、画省香炉不可能眷顾一个年老多病的我,而实际上是我因为年老多病而辞去了工部员外郎这个职务,就算我回去了,也不是画省香炉里的人,而且我根本回去不了——奉使虚随八月槎。所以这个幻想完全破灭了,再回到现实,我在夔府,隐隐听到山楼和城墙上传来阵阵的悲凉的笳声。
这悲凉的笳声和其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不是一个意思呢,现实残忍,朝廷不会眷顾多病的我,更何况现在仍是战乱纷飞,我想回去无路可走。
于是乎,在这种悲凉的笳声中,作者几近绝望,一整夜就那么望着长安,望着天空。竟然不知道从傍晚落日斜北斗出开始,到月光转移,一整夜就这么痴望过去了,痴想过去了。呼应到首联的“每”字,其实这样一望一整夜的情形绝非只是这一个晚上。而一个“请”字,非常地儒雅,绅士风格,我读到这,几乎要哭出来。月亮光从石上的藤萝慢慢地移到洲前的芦荻花上,月光,藤萝,芦荻花,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似乎冲淡了杜甫的忧愁,这也许就是诗文中的收与放,首三联情感一直宣泄,尾联趋于平静。末了,他眼中只剩下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唯有月可寄相思。
尾联纯景语收结,芦荻花也切一个“秋”字,整首诗描写秋天的句子唯独尾联,八月槎这个典故可以切八月,也可以不切八月,典故活用,不一定非得用在八月,然杜甫正好用上了,毕竟写于秋天。所以相比其一,描写景物的句子明显减少了。这也是组诗的连贯性,秋兴,见秋而起兴。其一,见秋实景铺垫得充足,引出“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个主题思想。而回不去的理由则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奉使虚随八月槎”、“山楼粉堞隐悲笳”。
整首诗的脉络总结为:(1)夔州落日下望京华。(2)感南北之隔,实下三声泪,虚随八月槎。(3)往事不堪回首,病身犹处战乱。(4)京华何时能还
对比其一,其二对夔州城的描写,只有山楼粉堞,以及尾联秋天的景致。首三联全部在言事。既有回忆,又有现在。既有强烈的对比,又有不可改变的事实———听猿、奉使、夔府孤城、山楼粉堞,包括石上藤萝、洲前芦荻花,都代表远离长安。
第二首远比第一首心酸,因为用事实说话。而内心的焦虑和渴望是一样的,孤舟一系故园心,但这种愿望又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一首好像还存希望,第二首却不抱什么幻想了。
以上观点,仅代表兰兮个人。
我们读诗,非是去赞美一首诗的好,褒奖之词何愁不多。关键是读懂一首诗是如何形成的,诗的走向,以及作者的思想如何用文字艺术表达出来的。是赋起,还是景起,还是兴起。是景结,还是情结,还是事结。我们读诗,第一是读懂诗,第二如果能用在写作上,也是一种自我挑战。任何写作手法,别人都教不来,唯有自己多读,多细读,慢读,从一首首古诗中去感同身受,感同身受作者的思想、作品结构、类型、写作手法、语言技巧、练字等等。故曾有云:“读一首诗,读一个人”。也曾互勉学中诗友:
自领诸君解读诗,渐深渐觉意无涯。
个中趣味个中得,事里人情事里窥。
今古重逢非物象,身心略懂恐毛皮。
直言守拙乃真道,除此真无捷径师。
2020-09-23 舞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