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李克富老师以《那段被删除的精华》为题写了他对心理咨询师教材数次改版的研读,我非常震惊,一个人能把书读到这种程度该是人生第几大乐事?
老师的作业是:(1)将文中加黑部分读三遍!(2)思考并回 答,您的世界观、人生观、人性观、价值观是什么?
我不是读了三遍,而是爱不释手,读一遍有一遍的感觉,有一种画面感让我欢呼雀跃,让我沉醉乐享。
下面的照片一定要复制在这里,原因有二:一是按照时间推算这应该是当年我考心理咨询师三级证的时候用的书(2004年10月,历史);二是我居然到现在都没有想起它在哪里(这和老师不但知道而且了然如心差的不只是千里,差异)。
下面的黑字部分是必须要贴出来的,因为我现在手头的的教材上(2012修订版)已经被删掉了。如果不是老师把这些内容贴出来,我是不知道我现在一直读的是删除版的。可能解释有三:一是我对原来教材读的不细(态度问题:不踏实),二是我原来学习知识的方法有问题(方法问题),三是我原来的思维方式需要改变(新改版的就是先进的)。
教材是2004年4月第一版,在讲到“尊重”(下册,第29页)时,曾有这样一段:
咨询员对求助者的接纳、尊重程度,往往与他对人的看法即人性观(如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等)有关,而且即使同样是对人抱积极看法的,也会有层次上的差异。这种人性观的不同会影响到咨询方式。
第一种咨询员深信求助者有内在的潜力去改变、去行动、去面对挑战和成长,因而他会很尊重求助者个人的决定和意向,对求助者的一言一行不加半点评论和干涉。
第二种咨询员虽同样相信求助者有能力改变,但认为那能力有限,需要外界包括咨询员的帮助,因而他虽尊重求助者的意见、选择,但同时也认为有必要加以指导、提醒。
第三种咨询员相信求助者有能力应付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则有赖于专业人员的帮助,为他们作参谋、作指导,以做出正确的决定。
第四种咨询员则不那么相信人是有内在潜力的,有的甚至认为人的自然倾向是消极堕落的,人身上有许多原始的、野蛮的、罪恶的倾向,有某种劣根性,有原罪,趋向于自我毁灭的。
形形色色的人性观,都会影响咨询员在咨询中的态度和行为。咨询员的人性观还会影响他对咨询理论和方法的选择,而选择的理论和方法反过来又会影响他的人性观。
可能编者觉得这部分是没有用的,看起来也确实无用。我想说许多东西的价值绝不是以“用”来衡量的,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指引。
教材中还写道:
在中国的咨询员中,持第二种、第三种看法的人占多数,即相信人都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有时会受到自身和环境的阻碍,需要借助于外界的支持、帮助。心理咨询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我认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第一种看法”指导下工作。
被删掉的还有: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表达的内容往往以人性中的消极面、阴暗面、弱处、缺点、危机为多。一位对人持有消极悲观论点的咨询员可能不容易对求助者拥有信任和尊重的感情,很难相信求助者会有能力去面对危机、克服困扰,往往会忽视求助者身上的光明面、潜力,从而忽视去调动求助者自身的积极性。这种咨询员本身容易被阴暗所包围,感到压抑、烦躁,同时也会把这种情绪传染给求助者,给咨询关系蒙上一层阴影,不是充满活力、乐观、温暖的交流,而是笼罩着阴沉、灰色、悲观、有气无力的气氛,这对咨询是非常不利的,还会增加求助者的困扰。
因此,咨询员积极、乐观的人性观、人生观,乃是影响咨询氛围的基调,亦关系到各种咨询等特质的运用。持悲观消极人生观的咨询员,很难有效地运用共情、积极关注、尊重、温暖、真诚等特质,他们可能会把具体性、即刻性、面质作为发泄自己情感、攻击求助者、血淋淋地解剖求助者心灵的手段。一般来说,这种咨询员的咨询效果害大于利。
可以坦言,我已经将这种咨询氛围的基调基调从咨询室内泛化到了生活之中,积极和乐观是我余生的追求。但是我一直没学会这样描述,因为我读的书太少。
没有人能替代你将你的问题彻底解决,甚至没有人能告诉你来将你的问题彻底解决。要想被彻底解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你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档次。在那个全新的档次里,你的很多问题将会不解自决!即是你的问题在那个全新的档次里不能得到不解自决,但你也能清楚地理解发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
读着老师给出的文字,一个陪伴了六年的大学生的笑容从脑海中跳出来,眯眼睛,嘴角上翘,满脸写着满幸福和快乐:“老师,我前天回老家来,我妈妈特意换了件新衣服,妈妈说要抱抱我。”这是我昨天值班时,那个已经走向社会4年的女大学生来看我送来的最好的礼物——妈妈说要抱抱我。那一时刻,我激动的要哭,似乎有一道水闸一下子就要打开前瞬间,我为那种等了很久却在这个时间里喷涌而出,不解自决的状况而感动。自然,她是来告诉我,她抱了妈妈许久,笑着和妈妈告别,告诉妈妈她要回来和男朋友领结婚证。
六年前,她因为不能接受自己妈妈的不好,认为妈妈无能,使自己成为世界上不被别人认可的孩子,痛苦于没有母爱,难以接受原生家庭,不能面对现在正常的恋爱关系而走入我的世界。六年的陪伴,深信她有内在的潜力去改变、去行动、去面对挑战和成长,尊重她个人的决定和意向,适时的提醒和指导,有了六年后的结果。
你说,我是哪一种咨询员中的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