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感到孤独?却对别人说一个人真好?
读完《百年孤独》好几天了,一直想要写篇读后感悟,却不知道为什么?久久没有动笔,是在思考还是在整理?现在想来是不敢动笔。
众所周知,它是一部文学大作,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作家莫言和余华对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在他们的作品里有《百年孤独》描写手法的影子。
不论怎样,每个人都有阅读名著的权利,既然读过,还是应该把对这本书的感悟写下来,所以我鼓足勇气,用自己笨拙而又粗浅的文字,来记录读后感,并手绘了《百年孤独》人物关系图。并打算过一段时间,开启第二遍精读,再写一篇书评。
《百年孤独》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生于1927年,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67年出版了《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在墨西哥病逝。
《百年孤独》一书描写了一个家族历经七代人、跨越百年的兴衰历史。从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因近亲结婚,担心生下猪尾巴的后代,又不堪忍受村里人的嘲讽,在失手杀死了邻居后,不得不带着族人迁徙到一个叫“马孔多”的地方定居下来。
布恩迪亚家族从兴盛到没落,最后在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破译了羊皮卷手稿的内容:“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长着猪尾巴的人被蚂蚁吃掉”后,这个家族连同马孔多都从地球上消失了结束。
在马尔克斯笔下的人物中,所有的男孩只叫两个名字: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傲,但又思维敏捷,极富观察力;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暴躁、强壮,有事业心,但充满了悲剧色彩;家族中所有的女性人物都天生悲情与坚韧。
读完《百年孤独》,合书沉思,一种不真实与迷幻的感觉在心头盘绕。故事中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们之间缺乏沟通、信任和了解。他们压抑、冷漠、执拗、疯狂与精神失常,正如小说里第一代女性乌尔苏拉定义的“天生的疯子”一样。
因为害怕孤独,所以反抗孤独,由此更孤独。
每一个布恩迪亚人骨子里带着特有的孤独神情,成人后,都用各自的方式打破孤独,但总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们又以不一样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
从这里也看出,布恩迪亚家族,百年蹉跎岁月,百年孤独,也孤独了一百年。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家族变迁,却总也逃不过湮灭,如镜中映像、轮回宿命,终究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正如作者马尔克斯说: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没什么执著,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悲哀是真的泪是假的,本来没因果,一百年没有你也没有我。
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古怪离奇的经历让人瞠目结舌,同时,也被马尔克斯精湛而细腻的文笔折服。
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读懂了它,或者说我真正在心底里领悟到的那些情感,是否正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或许只有在第二遍精读时,才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吧。
但就这第一次的浅显阅读,让我对“孤独”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在我看来,是因为它向我们娓娓道来了如何沉闷地活着。
也许,作者马尔克斯正是用荒诞怪异的文笔描述,来告诉我们正确地面对孤独,教会我们去思考、自省,在漫长而艰难的人生长河中默默坚持,把握和掌控好自己的命运。
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孤独究竟是什么?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也许,孤独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
人生而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在与孤独做不懈的斗争,在孤独中成长,在孤独中死去。
多年以后,当人类只剩下文字来寄托回忆的时候,《百年孤独》一定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