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求助,描述事实是这样的。她说:“我尝13岁半的老大煮的果茶,8岁的老二也想喝,她接住我递给她的杯子开始喝,老大说看她的傻子样,走出房门用手碰老二了一下,果茶洒在老二的校服上了,老二很气愤,嘴里嘟噜了一句,然后把果茶直接倒了一桌子一地。她还气呼呼的不愿打扫,还哭了。她爷爷准备帮她清扫时,我过去接住了这个活,与孩子说我先帮他收拾了。老大也生气的回她屋里了,当时的我也有情绪,有点愤怒、伤心、还有点无助,还有绝望,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很多次了。”
我去和趴床上哭老二的沟通:姐姐撞住你的茶洒身上了,你生气了,她大声说是,我问她除了生气,还有啥情绪,老二说难过,我问她还有吗?她又说了委屈、愤怒,最后还哭了,我把她拉到自己怀里,拍拍她的后背,告诉她我在这里。与她一起做哈的情绪排解方式。
等老二情绪稍微稳定时,我去看老大:她在那儿玩手机,不让我去她屋里。就像这样的事情也发生过多次,可是她们始终是这样的负面处理,不让家长参与她俩的事儿,等过去了就忘了,这也是让我比较上头的。我很好奇的是,我为什么看到她俩冲突时,自己会莫名的愤怒,还有点绝望和无助,就像这样的事情也发生过多次,可是她们始终是这样的负面处理,不让家长参与她俩的事儿。这是自己内心的投射,道理我了解一点,看到自己这样了,如何才能处理这个结呢?还有二胎家庭的孩子相处问题咋处呢?”
在这个案例里,妈妈生老大的气,哄老二也哄不好,自己感到愤怒无助。是因为教育方向错了,过多的关注情绪的处理,妈妈是学习过情绪课程的,更多的在关注孩子的情绪处理,没有解决问题的实操流程,所以孩子的情绪依然没有处理好,问题也没有解决。二是没有系统的方法,面对多子女教育,不知道如何引导。
现在很多人学习好多心理学,老师都讲先解决情绪问题,再解决行为问题,不能说错但这是不实操的。实操的理念是先处理问题,关注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再处理情绪,重点放在问题解决上,情绪也跟着调整过来,认知或者行为的改变会带动情绪的转变。过于重视情绪,会陷入内耗,认知偏见,行为退缩。
专家建议先处理情绪是因为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孩子心和耳朵都是对你关闭的,你说什么做什么都没用?家长有情绪的时候,说出来的话是情绪化的表达,容易说出不中听,不理性的话。所以建议家长做情绪教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表达出孩子的感受,共情孩子,等到孩子心和耳朵打开,再考虑教育,处理完情绪还要抓住教育时机。可很多课程教到这里就没有啦,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如何调整孩子的认知,到底怎么说话呢?就不知道啦。
妈妈说:“我去看老大,她在那儿玩手机,不让我去她屋里。”老大还在用不尊重的方式对妈妈发泄着不满。妈妈如果有心理博弈的能力,就可以说:“我是你妈,你想不明白了可以生气,但你不能用这种方式对待我”。再用双圈理论的思维,找机会和孩子聊聊,把老大圈起来聊生活,聊家里的历史,聊如何支持老大的。还要单独带老大去“约会”,正式的请孩子吃顿饭,过有惊喜的特殊时光,让老大感觉到爸爸妈妈对她的爱和支持,鼓励老大和你一起照顾好老二,一起关爱老二。
学习过我们课程的妈妈有做教育观察者的思维,看到问题就是教育时机,因为妈妈缺乏这种教育的理念,缺乏这种教育的方法,同时你还欠缺心理博弈的能量,还不想和孩子对抗,妈妈哄哄这个哄哄那个,俩孩下次还是这样处理。有的时候跟孩子的对抗,反而能提升孩子的心理能量。而和孩子的对抗是需要家长有强大的心理能量来博弈的,正好可以推动两个孩子的成长。可这位妈妈没有学习过如此实操的课程,所以更多的陷入情绪里无法自拔,面对问题依然迷茫不知所措。
老二是可以用哄孩流程提升管理情绪的能力和学会表达自己想法。这个流程一共有8个步骤,老二在日常一有情绪就用这个流程,反复使用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提升情绪管理能力,遇到问题就会关注与解决问题而不是情绪化的表达。家长不在大课上历练思维的风暴,如果我给她讲多子女如何教育,哄孩流程如何使用、知情意、双圈理论、沟通流程、做教育观察者,抓住教育时机等这么多的方法,我不能把这么多的知识都说给她听。就算我愿意花时间,我也可以把知识教给她,她能理解多少呢,又能听进去多少,这都是问题。
所以听到妈妈的讲述后,我心中的万语千言化作一句话:“你去学个99元体验课吧,跟着院长学实操的心理学,对你有帮助”。她说:“我的课很多,也没有时间,陈老师你给我说一个方法吧”。我知道如果不说,她不明白课程内容,说了也不一定会理解的很好去使用。
就说:“好,你错失了一个很好的的教育时机,我给讲个今天也是一位妈妈直播连线的求助吧。四年级的孩子现在有些退缩,很难和同学融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和同学说话,但内心是想的。有一次孩子做核酸时不想张嘴,周围人都是说他这有啥,不就是张个嘴嘛,越说孩子越不配合了。院长给这位妈妈指导了沟通方法和技术,我讲讲你听听,看看咋样,同时你得重视你家孩子的教育时机,它会变成提高孩子的机会,听完你再决定要不要跟着院长学习。”她说:“好,期待陈老师,你给我讲讲吧。”
我说:“学校组织做核酸检测,老师是让家长带着去的,妈妈就带着孩子去,孩子说妈你去了我就不测。后来去的时候,孩子也没反对,排到他的时候,他就不测,怎么都不张嘴。”
当时妈妈就把孩子拉到旁边说:“这么简单的张嘴,大家都能很容易做到,你为什么就不能做?咋问孩子就是不回答,拒绝回答任何一切问题。”孩子老师过来跟孩子说:“如果你不做的话,你就不能上学。”后来就问他:“你做还是不做?”孩子就是没说话。妈妈没有办法就带着他先回家了。
院长听完就给建议了说:“你和老师用的方法是啥方法?老师是威胁的,是质问的,是要结论性的,是不是?老师的这种表达只会加重孩子内心的焦虑和退缩,不可能有结果的。而妈妈这个时候看似很温柔,你把他带回家促成了孩子更退缩,孩子本来在退缩,就是你和老师的出现,直接促成了孩子在自我放弃的道路上再往前走一步。”
当孩子遇到对抗的时候,第一步就是张嘴不张嘴的时候,因为后边是不是同学排着队,第一要务就是离开当下的环境,就是什么都不说。你问为什么不张嘴,你张嘴,这全是废话,而且会加重孩子的问题。加重心理负担。就说一句:“乖,来,咱到这边来。”于是带他离开当下的这个环境,同时还要跟这些做核酸的志愿者,还要说不好意思,给您工作添麻烦了,我们一会再看怎么弄,给老师也说,不好意思,老师你给我几分钟,我先给孩子说说话,就妈妈这个时候要像老母鸡保护小鸡一样,立刻马上带孩子离开环境。
第二步,叫肢体语言先行,加询问孩子的感受。标准动作,蹲下来之后单膝着地,双手扶着孩子的胳膊。问他:“乖乖,你现在是咋想的,你给妈妈说说。”这是要点。然后不管他说还是不说,你都告诉他,你说:“乖,咱做不做核酸,张不张嘴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当孩子不会用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内心好多东西的时候,他们就会用不好的情绪和不好的行为来表达。
成人之间也这样,有的夫妻吵架,人到中年男人四十多了,不会用嘴说话,他会发脾气,他会摔东西,他会摔门而去,他会酗酒。他为什么脾气那么不好,为什么行为上那么失当,他不会用嘴说。他为啥不会用嘴说,因为在他的人生当中没人教会他用嘴说。
家长说:“院长,那天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就陪他睡。然后我就跟他聊这个事,他那个时候就变得很乖巧,就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然后什么都和我说。”
院长说:“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每次在这个重大教育时期的时候,你都放弃了。每次都是在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时机,你没引导。你都回家搂着她睡觉的时候引导,所以在被窝里的孩子是正常的。在现实社会中的孩子是不正常的。因为那个时候你缺乏这种教育的理念,你缺乏这种教育的方法。同时你还欠缺心理博弈的能量,你不想对抗。其实有的时候跟孩子的对抗,反而能提升孩子的心理能量。为啥严师出高徒?严师都比较狠。心理能量强,你做不到,我收拾你。于是严师严格的话,培养出来的人就很厉害。那要按你的标准,你是晚上在床上的严师。在现实社会中,你是个慈师。所以你培养不出来一个内外协调一致性的,所以下一次不允许这样做。”
第三步,鼓励孩子说出来:“你现在是不是不想说,乖乖,你就张嘴说出来。我不想说这四个字?”如果沟通了就沟通,不愿意沟通怎么办呢?就说出来我不想说。如果连这四个字他都不想说的话,怎么办呢?你想说的话,点点头,你不想说的话,摇摇头。让他点头摇头总可以吗?他只要摇头了,就进步了。连点头摇头都不想办,怎么办呢?眨眨眼睛。眨眼睛都不想眨眼睛怎么办呢?那现在咱回家,你需要拉妈妈的手,你需要蹲下来把妈妈搀起来。因为我蹲累了。一定要学会提要求,让孩子从嘴上或行为上做调整,而不是情绪。
现在很多人学习好多心理学老师都会把注意地方的情绪掌握什么,先解决情绪问题,再解决行为问题。这是错误的理由是不对的。我们要从语言认知行为上做突破,而不是情绪。因为谁也不敢说自己的情绪是最好的,谁敢说?就是讲情绪管理课的老师,他自己的情绪管理问题还不知道好不好,还是要有实操的。
这位求助的妈妈听完我讲的这个案例,也反思了自己的做法,顿悟到日常一直重视孩子的情绪处理,但问题解决时没有思路了。问我学啥课呢,我推荐了线上课,里面有哄孩流程,家长和老师的相处方法,鱼缸理论、夫妻统一战线等建议先体验了再说。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心中也是感慨万千。明白院长连线后为啥常常发出感慨:“此时此刻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家多传播,多影响一些家庭。早学习早受益,拜托大家,多影响周围的人,帮一个孩子是一个孩子。不要让很多父母在家里用错误的方法努力的带孩子,说自己没时间学习。”是因为院长看到太多的孩子,因为家长错误的教育而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也知道自己20年时间的积淀,用心理学结合老百姓生活中的事儿,研究出来的心理学生活化是系统、实操的,同时带动家长浸泡式成长是有效的。心理学有个原则是“不求不助”,我们只能帮助到愿意主动的,爱我们的人。教育是有局限性的,教育是需要家长持之以恒的学习的。
教育要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经常和孩子说学习要坚持。教育孩子,我们自己却做不到坚持。帮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树立一个规则,掌握一个技能,哪个都需要我们家长自己先坚持?还要开动脑筋帮孩子去调整。教育是人影响人的事儿,教育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