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候会矫情地感叹:读过许多的育儿书籍,仍然教不好一个孩子。哈哈,是的,我盗版了一下时下流行金句。
我自认为是非常注重科学育儿的妈妈,拜读了不少育儿大作,从《育儿百科》到《捕捉孩子敏感期》,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到《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等等等等,就是为了努力做一个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好妈妈。可是很多次事到临头,仍然止不住抓狂到想撞墙。
最近几天,我下定决心,要好好把我从书中学习到的知识,切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并忠实记录效果,做为案例积累。今天要说的就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放学接了儿子回家,两个人都开开心心的,等到在楼下玩了半小时回到家,我在厨房准备洗菜呢,听见儿子带着哭腔在房间嚷:“怎么办哪?数学书忘记在教室了,不能写数学作业了,怎么办哪?”
我过去一看,他跪坐在地板上,书包敞开放在一边,地上还散放着几本书,显然是准备写作业时才发现自己把数学书忘记在学校了。
见我过去,他开始抽泣起来:“今天的作业不是同步训练,老师叫写数学书上的作业,我收书包时忘记检查抽屉了,书忘了带回来,怎么办哪?”
看得出来,他非常担心。
换了平时,很讨厌孩子哭的我肯定会说,别哭了,别哭了,现在哭也没用,又不是哭哭书就会自己飞回来,还是想想办法吧。
但是最近总是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所以我暗暗跟自己说,先别管事情怎么解决,情绪第一!
第一,无论孩子的感受(情绪)是什么,首要重点是要接纳它,而不是否定,因为感受没有对错。
所以,我没有向往常那样说别哭了,别哭了。
第二,尽量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们。
想象一下如果我是个一年级的学生,忘记把家庭作业带回来,会不会很着急担心害怕,会不会哭泣呢?答案是极有可能。
第三,说出他们的感受,产生共情。
把这三点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我走到儿子身边,也跪坐下来,尽量温和地说:“书落在学校里,不能写作业,你一定很担心很难过吧?”
“是啊,怎么办?现在教室已经关门了,也没办法去拿书了!”尽管还是在哭,可是他自己已经在考虑补救的方法了,虽然是一个无效的办法。
“嗯,教室四点多就关门了,今天确实没办法拿到书了。”
“明天老师问起来(为什么没写作业),我告诉她,她肯定不会相信我的!”----自己想出的第二个办法,跟老师解释,但是觉得老师不会相信他。
“这样啊,那有没有别的好办法呢?”
他又开始大哭起来:“没有办法了,你帮我想一个办法!”接连两个解决方案都被自己一一否定,他的情绪又爆发了,只得转而求助我。
我说:“能不能明天早一点去上学然后在上课前把作业写了呢?”
他哭泣声小了点,想了一下,“不行,去的太早教室门又不开,等门开了没多久就上课了。”
“可是我看你每次写数学作业都很快呢。”我翻开数学同步训练手册,给他看他上次的家庭作业,“写这一页你当时只用了几分钟。”
“是吗,我看看。”看了几秒钟,他说:“那好吧,你明天早上记得要早一点叫醒我,一醒就跟我说要到学校去补做作业,这样我就会快点起床了。”
“没问题。不过以后要注意什么呢?”
“放学仔细检查书包?”
难以置信,就这样,根本不需要我叫他别哭,叫他想办法,或者提高音量,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综合起来说,碰到孩子有情绪时,是这样的:
1.不能否定他的情绪和感受。
2.换位思考,理解他的情绪。
3.共情,说出他的情绪。
然后,problem sol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