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正在完善《背影》的备课内容,收到海波的微信消息,告诉我我写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镜头被语文学习杂志录用了。按捺不住心里那份喜悦,忙把消息分享给娅子。
从5月份开始,受海波的鼓舞,开始尝试写语文学习杂志的“镜头”。第一篇写的是《木兰诗》,等了一个月之后,收到的回复是“一审未通过”,心里没有半点不舒服,毕竟是第一次,哪里就能成功了呢!当时心里想:以后每期都写,不相信就不过关!第二回写的就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个月后收到回复:一审通过。附录:语文学习杂志第九期用。当时看到回复,那心情真是比吃了蜜还甜!高兴得忙把信息告诉了海波和娅子,自己在家又哼起了小曲!
从那以后,每天都去语文学习杂志关注投稿的动态。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动态咋就不动呢?心里嘀咕了:一审过了,二审只是待处理,也可能不用的呀。又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想看动态又不敢看。想看,是抱着希望,不敢看,是怕二审未通过。有一天晚上,我又把动态打开,看到“未通过”三个字,心里一下子凉了,我告诉先生说:唉,最终没通过!先生说,不会吧,附录都说用了,应该没问题的。说着,他也过来看看,一看,原来是第一次写稿的回复,心里顿时又安慰了很多。
后来,忙许多事情,就把这件事渐渐淡忘了。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吧。
今天收到录用的消息,自投稿开始,已经整整过去了76天。说好的第九期也变成了第十期,淡定了好多天的心又掀起了波澜,努力还是有了收获。
不禁感慨:心中只要有梦,纵使千曲百折,也是心甘情愿的,日子自然也都会闪光。
现将镜头粘贴如下:
你争我鸣话结尾
组织学生读文章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评价全文的结尾,你觉得这样的结尾好吗?
生:“叶圣陶先生,人,往矣,”表达作者对逝者的悼念之情,与文章第一段相照应。
生:“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与前文叶圣陶写话的主张相呼应。
师:说的不错,请大家再从全文的角度讨论讨论。
生:“成绩”“写话”这都应该说的是文字方面的,而文章4、5两段讲的是文字之外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这个结尾不能全面总结全文。
师:发现的好!如果这是同学们的作文,该怎样修改才好呢?
生: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删掉第4、5两段文字。
生:我认为直接删掉4、5两段不好。第3段写与叶圣陶文字方面的交往,突出叶圣陶待人厚的品质;4、5两段是写与叶圣陶的日常交往,突出叶圣陶待人厚的品质,有了这两段,人物的形象更加的丰满。
生:我也认为直接删去4、5两段不好。我注意到了第3段的第一句话“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这句话统领了3、4、5段。这3段内容在文字方面写到吕叔湘、作者与叶圣陶的交往;在日常方面写到一些人、作者与叶圣陶的交往。这也扣住了统领句中的“凡是”“无不”这些字眼。
生:尤其是第5段,作者深情回忆了在特殊时期,叶圣陶对自己的关心。让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这更加丰富了叶圣陶真正热心待人的形象。
师:说的有道理,如果保留第4、5段,那又该怎样改?
生:可以修改结尾,使结尾能够总结全文。形成总—分—总的结构。
师:大家改改看。
生:叶圣陶先生,人,往矣,但我常常想到他的为人,想到他的业绩。希望我们都能磨砺出宽厚的品格,也希望,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生:叶圣陶先生,人,往矣,他的宽厚为人至今还温暖着我。我希望,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师:改得好!我们来看看原作中的结尾,请同学们评价。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仍以(左传)的三不朽为标准,“立德”是“太上”的事,就理说应该受到尊重,没有问题。问题是行方面的如何效法。两个时代有距离,相通的可能究竟有多大呢?不过无论如何,悲观总是不可取的,要知难而不畏难,办法是长记于心,学。语文方面也是这样,——不,是困难比较多,因为理的方面也不是人人都首肯。不人人首肯,乐观的空话就不大有什么用。但希望,即使不是很大的,总不当因不乐观而放弃。这希望就是,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生:“仍以《左传》的三不朽为标准,立德是太上的事”“语文方面也是这样”分别照应了文字之外的宽厚品德和文字方面的躬行之德。
生:我认为“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这句话不太恰切。文章前一部分写叶圣陶的品德。而业绩应指叶圣陶文字方面的成就,所以我认为,“业绩”这个词语不能很好的衔接前后内容。
师:那你怎么改?
生: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躬行之德,想到他的骄人业绩。
师:所以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有前后照应的意识。那为什么编者要把结尾改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生:本文是经过删改的,因为前文也没有讲到两个时代的距离的问题,同时后面的议论“悲观”“
知难而不畏难”等,在这个地方显得繁杂,修改以后,这样更简洁。
生:编者可能认为这样修改,符合本文叶圣陶提出的“写话”的风格吧。
生:这样修改的确显得简洁、明了,但是,我还是同意前面同学的意见,改成“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躬行之德,想到他的骄人业绩。”这样两者可以兼顾了,既有照应,又简洁明了。
师:说得真好!所以,我们作文的时候,既要注意照应,还要简洁、明白如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