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的欢乐与烦恼
接放学回家的路上,儿子得意的说:“今天我在学校下课就做作业,某某一直在玩游戏,一会儿回到家,我一会儿就把作业做完就可以玩啦,他还要做到十一、二点,嘿嘿哈哈哈哈”,伴随一连串得意的奸笑和夸张的手舞足蹈表演。
看着孩子那得意自信的样子,联想到放学时的一幕:我询问老师孩子最近的表现,老师让他自己说说,而他却站在那儿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沉默不语,好似犯了一个超级大错误在等待审判。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妈妈询问他在学校的情况时,他那般沉默无助?他答道:“我也不晓得为啥!一下子啥也说不出来了”。
对比儿子快乐自话自演与被询问时的无助,突然觉得询问那一幕好似在请家长。是的,即使是我只是日常的向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老师更是亲切的与孩子沟通,但对孩子来说,这是一场询问,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审判”。因为,在他那幼小的心里,一个他无比尊敬的老师和一个他深爱的妈妈在一起讨论事儿,这事儿一定不是一个小事儿!于是,紧张、惶恐是自然。就如,一名普通员工被公司超级老大和心中大神齐齐叫住,问他最近的表现怎么样?试想,这名员工该是怎样的惶恐和紧张呀!
于是,当日,我告诫自己:切记切记!以后与老师沟通孩子日常学习情况时,千万千万不要让孩子参与其中!!!
2.
喊着自由口号的妈妈
时隔多日,我反刍当天的行为和自己对自己的警示,我再次陷入了沉思:这是否表示我要暗地里从老师那儿了解孩子的情况呢?
我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从老师那儿了解情况?我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我想知道孩子学习是否主动、课堂表现是否良好。若他表现不好,我好给孩子指正出来,让他好好学习。
想到此,突然感觉自己是一个多么好的家长呀,真是家校共育的典范!然而,仔细想来才发现这样的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喊着自由口号却又浮而不实的妈妈!
作为妈妈的我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孩子身上存在什么不足,他的喜好、性情、品格等等又有谁比自己更清楚呢?!而我一味地向外求,简单的去问老师,而不去静下来细细地去观察孩子的行为,这不是浮而不实是什么呢?!我一直认为自己给了孩子很多的自由、很多的自主权,但实际生活中却在不停地给他划线为牢,牵着孩子朝自己认为对的方向行走,完全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与感受 。
想到此,不禁为自己的浮躁而又简单粗暴的行为感到惭愧,我一直要求孩子要有耐心、要静得下心去思考与观察,而自己却这般的浮躁与莽撞。突然觉得自己其实不懂孩子,也不尊重孩子,更懂孩子的心。
3.
孩子的心事你看见了多少?
清明假期临时发起了一场小朋友卖书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让我看到了一个智慧的妈妈,她为我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临时组建的卖书实践小组,当天书摊还未完全摆好,公园里玩耍的人们已开始围过来询价买书了,小朋友们纷纷进入接客、卖书模式,而小豆豆却安静的坐在书摊的一角沉思着。这时,只见豆豆妈妈慢慢的走过去,俯下身轻轻的拉起豆豆,扶着豆豆的肩膀慢慢的与豆豆并排走到一个人少的地方停下来耳语着。稍许片刻,豆豆如释重负的回来了,马上加入了小朋友们热销氛围之中。
带着疑惑,活动后,我与豆豆妈聊天。她告诉我,刚开始,她发现孩子有些不开心,她知道孩子一个给自己压力很大的人,她们原以为这次卖书是每人一个摊位,孩子原计划是将卖书的钱请妈妈吃牛排的,到现场却发现是大家一起卖,所以,孩子一下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想着不能请妈妈吃牛排了,孩子心里就难受。豆豆妈妈看见了豆豆的不愉快,于是,她悄悄地走过去扶起孩子到一边与豆豆聊了聊,并告诉孩子:妈妈不需要宝宝请吃牛排,孩子能有这份心意就非常好了,妈妈看见宝宝高兴的参加活动就非常开心,今天的组团卖书就是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团队的力量就会很大的哟。听了妈妈的一席话,豆豆立马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回到团队立马与大家一起开心的卖书了。
听了豆豆妈妈的一席话后,我的疑团也得以解开了,孩子的心事在哪里?其实,孩子的一切情况都写在孩子的身上,关键在于你是否有细细的观察和敏锐的觉知。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仅需要父母用心的陪伴,更需要我们用心的去观察与体会。孩子说或不说,他都在表明一种态度;行或不行,他都在表达一种语言,这需要我们细细的观察与觉察,当我们真正能从孩子的一举一动中懂得他的语言时,我们就已与孩子建立起了心与心的链接,才真正可以说我们懂孩子的心了,我们才真正可以有足够的信心与力量信任孩子、支持孩子,而孩子也才能真正的获得自由、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