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赞我(zaneds.com)独家冠名】
“他才二十岁,他就想活命他有什么罪!”
突如其来的轰鸣撞击,随后惨烈的画面,成了这场影片中最冲击瞳孔的情节。也在这出悲凉的乐曲里谱上了最遗憾的旋律。
到最后,这个极其善良却又无比鲁莽的黄毛,成了我们最心疼的小孩。
1
一部承载着真实题材的现实主义商业片,尝试着暴露社会痛点,努力着掀开人间疾苦。
关于复杂的人性,关于求生的意志,关于社保的制度,关于产权的保护,关于生命与法律的博弈……
然而小黄毛的悲惨结局,让人眼角的暖流拭去,心头的悲凉遗留。相比我们平民英雄的伟岸形象,二十岁年轻生命的消逝,却带给我更多沉重的思索。
他成了唯独不是因为病因而付出生命的牺牲者,成了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的炮灰,被时代不断前进的齿轮履带碾进了泥土。
当程勇愤怒地抓起警察的衣领嘶声大吼“他才二十岁,他就想活命他有什么罪”的时候,我们也很难会冷静考虑到,其实执法者也是无辜的。
我们薄情客观一点地分析,这是警察的责任吗?是警察造成了这场事故吗?这场悲惨事故的发生,更像是这孩子为他的莽撞冲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以为这样就能彻底逃掉?当时就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以硬碰硬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吗?不管是之前的手握啤酒瓶准备随时砸场,还是奋不顾身冲上去和一群医药骗子打架斗殴,他一直如此率性而为,不顾后果。
一个农村孩子来到冰冷的都市,时刻用肉身当武器,斗狠不要命,彪悍的世界里,武力像是可以解决一切。而内心又极度自卑,少言寡语,孤僻自闭,对和自己一样处境的边缘人群有着深刻的同理心,心地善良却有勇无谋,智商不高也缺情商,更别提懂得机智地与这个世界斡旋了。
本质如此美好、心地如此善良的孩子,为什么要落得这样的结局?除去影片中这样极端的情节设置是为了对人物起推动作用之外,一个我们不能否认的现实是,在繁华都市的务工者群体中,小黄毛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从农村涌进城市,却只能一直在最底层的土壤里摸爬滚打。
我们可以在小黄毛身上看到他的生长环境、他的家庭背景、他的素质教养、他的文化水平,而这一系列的综合结果,造就了他成年以后的思维模式与处事方式。
他是无数农村小孩的缩影,无数贫穷家境出身的代表。
我们除了心疼,是否应该更深入地思考,是什么导致这些孩子走上这样一条路? 为什么这类孩子更容易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我们都热爱和心疼小黄毛,唯独不愿我们的孩子成为小黄毛。
2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带着他的团队37年前来到中国,原本是单纯研究经济的,却发现真正影响中国经济的是这个国家的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之后他把方向转为研究农村孩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三十多年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中国大陆的所有农村。
罗斯高团队统计发现,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城市户口的孩子实际只占到24%,绝大部分孩子都生活在农村,并且几乎接近一半3岁以下的孩子生活在贫困农村。
在他们一份长达10年的调研结果中显示,中国作为高速发展的第二大经济体,一直处于世界低等收入行列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农村的孩子受到高中以上教育的占比太低。
如果一个孩子读完高中,哪怕没有上大学,也能找到一份基础的技术性工作,而如果只有初中学历,那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而且更容易做犯法、吸毒等影响社会安定、毁灭自己人生的事情。
就如同小黄毛,出身农村,受教育程度低下,只身逃到大城市谋生也只能去屠宰场当民工,赚不到钱,看不了病,只能去抢。
这份调研结果也得出,在所有农村孩子中,只有30%的孩子读完高中,而70%的孩子初中就辍学了。
农村父母都不愿意让孩子上学吗?
恰恰相反,罗斯高团队走访发现,绝大部分的农村父母其实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当被问到是否舍得花钱送孩子上学时,基本都回答愿意,甚至有17%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读到博士。
罗斯高团队随后对农村小学的20000名学生做了大规模的研究,结果发现,导致农村孩子教育程度低的众多因素中,父母不懂教育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原因。
归根结底,根本原因不是经济问题,而是认知问题。
比如,当农村父母被问到,昨天给你宝宝讲故事了吗?昨天给你宝宝读书了吗?
所有的父母都笑了,就好像问你,昨天给你家小鱼讲故事了吗?昨天给你家乌龟读书了吗?
一个三岁左右的女孩,因为长期被母亲抱在怀里打麻将,词汇量极少的她,居然也会说“碰”。
而另外一组数据却显示,农村家庭里少于2本儿童读物的比例占到了80%以上。
农村里缺乏足够文化刺激的孩子与自小和家长互动的城里孩子,两者在智商上的差距从3岁便已经显现。
罗斯高教授在他的调研过程中,对一部分的农村妈妈提出了要求,每天必须要与孩子沟通互动,给孩子读书讲故事。刚开始这些妈妈都很难坚持,三四个月以后,当她们察觉到孩子明显的长进,才意识到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常强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然而,一个非常关键却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事实是:父母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孩子起跑线的位置。
真正重要的是,提高父母本身的思维水平。父母的思维越局限,孩子起跑线的位置就会越靠后,如果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真正该下功夫的是父母。
3
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被留在乡下与爷爷奶奶长年生活在一起。
父母一年到头回家的次数极少,能够在家里居住的时间也很短。然而,尽管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特别短暂,但绝大部分父母过节回家,却是忙着打牌娱乐,从未认真地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
我也曾亲眼目睹过这样的情况,父母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养育孩子,更是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一位母亲拿着手机玩了一个多小时斗地主,她八九岁的女儿在旁边跟着看了一个多小时。
很多高认知的父母,都懂得身体力行地在为孩子树立榜样。有关原生家庭的研究都表明,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几乎是终身制的。
大家都听过“曹参杀猪”的故事,早在春秋时期的曹参便深刻意识到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若欺骗了孩子,孩子便学会欺骗他人。你对孩子言而无信,孩子以后就不会轻易信任你。
曹参便是属于高认知的父母,然而,依旧有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不是听你所言,而是看你所行。我们要求孩子好好读书,但我们终年没有翻开过书页;我们要求孩子锻炼身体,但我们从来没有运动的习惯。
我们的小偷小盗,会演变成孩子以后的抢劫越货;我们的读书写字,会开启孩子遨游浩瀚书海的征程。
杨澜在她的书《一问一世界》中提到她的儿子对画画很有天赋,加上勤奋的努力,画作被选为高中生代表作品,在当代美术馆和798的画廊里展出。而后被美国一所著名的艺术大学主动录取还获得奖学金。
杨澜在不经意整理儿子作文本的时候才发现了儿子爱上绘画的原因。她的儿子在作文里描绘了一个春天的午后,杨澜披着柔和的光芒在窗边写生,院子里一株开满花的海棠树被生动地涂抹在了画布上。
而那时的杨澜怀着孕,自然又专注的神情从此映入了儿子的心湖,“画画应该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吧”,那是儿子爱上绘画的原因。
孩子观察的永远是父母的行为,而非说教。我们的言谈举止,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构成了孩子最初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
去年董卿在《面对面》里首谈初为人母的经历。她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她鼓励自己,要很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孩子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对她有爱、有尊敬。
值得一提的是,董卿在很多节目里也曾提到家庭教育对她的影响,她也曾说这一切都源于有一对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父母,原生家庭成就了她的基础。
所以,现在她才能把这些优秀的品质传给自己的孩子。
4
最近重新被提起的起跑线话题是因为《极限挑战》的节目里再次玩了这个游戏。
这个活动最早是从外国传进来的,所有的孩子都站在同一条线上,如果符合提出的情况,就往前迈两步,如果不符合,就在原地不动。最早先到达终点的孩子将会获得100元美金的奖励。
随着一个又一个问题被提出,孩子们的起点相差越来越大,有些人很快就遥遥领先,而有些人还在原地不动。
这些被描述出来的情况有关父母的婚姻、有关家庭的条件、有关孩子的教育…… 大家什么都不用做,但有人已经将大部分的孩子远远甩在了身后。
原生家庭不仅决定孩子的起点,也影响了孩子的终点。而有些起点,是很多人穷尽一生都达不到的终点。
知名作家毛利曾就说过一句非常犀利的话:你不努力,你的孩子再努力都坐不上头等舱!因为一些看不见的差距,实际比天堂还远……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或者你有没有意识到,但大家的起跑线就是不一样。然而,接受这个事实并非坏事,正如那些远远被抛在后头的人群,正看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才会更加拼命地往前冲刺。
认知无论贫富,越是处于底层阶级的家庭,父母越需要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成长。我们的不上进,真的会带给孩子卑微的一生。
富人家长可以带孩子滑雪打高尔夫,而平民父母却可以带孩子跑步打羽毛球。
有钱人家可以在寒暑假带孩子出国旅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但穷苦人家照样可以在水边指着鸭鹅教孩子朗读咏鹅诗。
富裕家庭能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请私教一对一辅导课程,但普通家庭却可以亲自辅导功课降低孩子学习压力。
最悲哀的是,你既没有能力又没有条件,对自己没有要求,还认为孩子就该放养,因为孩子总会长大。有些孩子长成了19岁的姆巴佩,而有些孩子沦为了20岁的小黄毛……
我们总会被《幸福来敲门》里主角Christ的精神所震撼,尽管已经落魄到借助公共卫生间安顿躯壳,但他依旧教育儿子,“不要让别人说你不行。如果你有梦想,你就应该保护它,然后去实现。”
Christ在人生最绝望的时刻,依旧不忘激励儿子,甚至连学校外墙写错的单词都要找老师反映。他靠拼了命地努力,扭转了人生格局。也为孩子树立了真正值得学习的精神榜样。
高认知的父母尽管暂时无法给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但他一直都在努力上进,亲身践行着对孩子的教导,而父母的进步,都会转化为素质、教养、条件,打赏给下一代,从而给予孩子更多的发展机会。
愿我们终究会成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滋养孩子一生,以身体,以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