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把青》的时候,脑海里面全都是《金粉世家》的影子,感觉太像了,不得不自动带入。
为什么说《一把青》很像是《金粉世家》。首先,一样的时代,民国战乱年代;人物身份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朱青和冷清秋一样都是学生(冷清秋貌似也是金陵女中的学生),一样的简单朴素、温婉贤淑,郭轸和金燕西也一样的桀骜不驯、英俊潇洒;连男主角的求爱方式都一样的疯狂,金燕西的校园表白,郭轸干脆开着飞机在学校上空盘旋。
同样两个故事都是悲剧,金燕西失去了冷清秋,朱青也与郭轸人鬼殊途。
如果说小说上半部朱青与郭轸的爱情是铺垫的话,那高潮无疑是朱青从大陆到台湾的改变。这样的改变让我也吃惊不小。从师娘初见她的“出不得众、规规矩矩、拘泥、害羞,眉眼间却蕴这一脉令人见之忘俗的水秀。”到十年在台北见到她时的“衣着妖娆、腰身丰圆、风情万种、懒洋洋的浪荡劲。在台上踏着伦巴舞步,扭得颇为孟浪。”这样的差别,文中并没有交代这种改变的原因。
这篇小说,我内心是不远套上什么时代感情,也不远深入分析什么社会的无奈之类的废话。我真心愿意把它只当成一个爱情故事来看,因为只是看爱情,这篇小说就已经显得有血有肉、念念不忘了。
文中有句话“师娘,不是我故意犯规,惹老师生气,是朱青把我的心拿走了。真的,师娘,我在天上飞,我的心都在地上跟着她呢。”还有郭轸出战临走时说的话“朱青还不大懂事,我们空军的许多规矩,她不甚明了,你要当她自己人,多多教导才好。”郭轸出现的不多,只在前半段有描写。这些话已经足矣表达他对朱青的爱有多深切。他是个军人,又没了双亲,有着傲人的天赋便显得年少轻狂,却又深情有担当。两人出事的时候,他没有逃避,获得师娘的同意便把朱青娶了回去。两人连婚假都没来得及过,郭轸就被派出去了,这一别真的是永别了。
读到郭轸死亡时,我甚至在想会不会接下来上演一段魂断蓝桥的片段,毕竟我心中是不愿郭轸死去的。但是,郭轸的确是阵亡了。朱青绝望到发疯,痛不欲生,恨不得随郭轸一块儿走。长久以来的希望就这么被突然掐断,烟火还没来得及燃烧就灭得连灰烬都没剩下。他们的爱情才刚刚开始呀。
最后面皮死灰、瘦如柴骨的朱青冷笑着对师娘说道郭轸:“他知道什么?他跌的粉身碎骨哪里还有知觉?他倒好,轰的一声便没了——我也死了,可是我却还有知觉呢。”
朱青也死了,是啊,如今活着的只是一副躯体而已。
摧毁那个清纯、美好的朱青的是战争,是时代,更是这个残酷的社会!一把青,就好似握在手中的一大把青春,一缕烟的功夫,便随着风在这个世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接着便是下半部了,在台湾的眷村,师娘和朱青的再见。
《东山一把青》,师娘后来见到朱青时,朱青在台上唱的歌曲。
这歌词正像是朱青的盼望:
东山哪,一把青。
西山哪,一把青。
郎有心来姊有心,
郎呀,咱俩儿好成亲哪——
下篇里出现了一个小顾,文中只是若隐若现地描写了朱青和小顾的暧昧,小顾是空军里的小伙子,长得也体面,似乎像是郭轸的影子。我想朱青也是想要在小顾身上寻找郭轸的影子,不,更多的是寻找曾经自己和郭轸的回忆。
但再怎么像也是有差别的,台湾的朱青已不再是曾经郭轸怀中的柔弱姑娘,而是可以指挥着没有亲人的小顾向东向西、与一帮人说着风话的妖娆女子。小顾也不会是第二个郭轸,他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后来小顾飞机出事的时候,朱青也可以自顾自的涂着指甲油、照常拉着一帮人搓二十四圈。
上下篇两个男人的对比,也不难看出,朱青的心在郭轸死的时候便也死了。
男人的鲜血,女人的眼泪,民族的伤痛。朱青和师娘的丧父都是时代造成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那个时代这样的事情真的不是一两个故事能够讲述的。或许白先生的这些小说并不是完全虚构,而是他所居住的那些眷村的一些人的集中写照也不一定。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故事的。
心若死,情何寄?可怜的痴情女子!她的人生从简入繁,再化繁为简,由一潭止水到澎湃的江河,再化为条条涓涓细流缓缓流淌。爱情只是由头,郭轸只是过客,重要的是她内心的修炼与成长,从大陆到台湾,她什么都经历了,她看遍了各式各样的人,也成为了各式各样的人,拿起终究是为了放下,澎湃激荡的人生后只是回眸一笑的淡然。这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台北人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