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讲堂上播放了一段我自己录制的视频“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从孩子们面对镜头的是最稚嫩的面孔传递出来的最质朴的声音,短短三分钟的时长,让在场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偷偷抹起了眼泪。问题算不上什么创新,前段上心理课时的课间,孩子们叽叽喳喳围着我有着说不完的话,我就随机问了孩子们一些问题,每个孩子的回答都很有趣。这次就随机叫了一些孩子录制,即使是剪辑也很粗糙,出镜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一条过,卡壳的、结巴的、说错语病的,我毫不掩饰,这是孩子最原生态的表现,也是最真实的表达。期末了就想给家长们也去听听孩子们的心声,看着现场抹眼泪的情形和家长们专注的眼神,效果达成。
孩子们未经雕琢和装饰的语言清新地令人过目难忘:
一位女孩说“希望下次再和妹妹有矛盾时妈妈多调查一下,不要总是批评我,明明是妹妹错了,妹妹该受教育。”孩子的委屈溢于言表,二胎家庭如何权衡老大和老二之间的想出可能是很多家庭的必修课;
一个男孩说“希望自己犯错时妈妈能够温柔一点对待他,不要总是骂我,这样我会改正的更快一些。”这个男孩子说话时声音很小,眼神也一直飘忽,不自信也很紧张,看来平时家里的教育有点严厉。孩子表现得小心翼翼甚至是有点胆怯,但面对镜头能讲出来,这属实是勇敢的一步;
一位女孩说“希望妈妈可以多给一些零花钱”,原因是“爸爸的生日就要到了,我想自己给爸爸买一份礼物”。到底买礼物的钱是要向父母要?还是自己想办法(比如平时多积攒一些)?这或许会成为父母们去思考、帮助孩子提升财商教育一个最好的契机。在这个当下教育且先放一边吧,孩子记得父亲生日的举动和想为父亲挑选代表自己心意礼物的情义,属实值得大大的赞。这样一份如水晶般的孝心,父母又可否看见?
一位女孩说,“我的父母在很远的地方工作,我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我希望奶奶多夸夸我。”孩子拘谨的面孔令人心疼。留守儿童的家庭里,孩子的身上有着那种和年龄不符的早熟和懂事,本来就是在父母怀里撒娇成欢的年龄,孩子掩藏了多少渴望?我们的传统家庭里里太缺乏表达爱和鼓励了,被寄养的成长情绪,像是一朵小小的乌云拢住了孩子本该如阳的灿烂,一个 拥抱,一个肯定的眼神,都会让孩子感觉被春天所包围;
一位孩子说“想让妈妈给我报个口才班,因为我平时说话一着急就说不顺溜,班里有同学说我几回了,我感觉很丢面子。”孩子的这段话,我最终并没有放进剪辑的视频里,在现场,我把孩子的心愿讲给了家长们听。九岁的小小少年,刚刚进入交朋友,有社交的伙伴社群关系里,孩子也有自尊,也有小小的压力。这样的压力,父母又是否知道?或者是平时孩子说话有结巴现象时,大人又是否关注到?
当然,还有那些被爱滋养的孩子,就简简单单一句话,“感谢妈爸爸妈妈把我养大,我爱你们。”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亲子之间爱是双向奔赴与流动的。有一个公益广告,让父母和孩子给对方互相打分。父母们给孩子们的分数都没有拿到满分,觉得自己的孩子身上还有这样的缺点和那样的不足;可令人动容的是,孩子们清一色的给自己的父母们打了满分,在孩子心里,即使爸爸妈妈再有缺点,那依然是爱他们的父母,是自己最爱的爸爸妈妈。教育没有定法。在每个年龄段里,都有属于这个年纪的活泼天真与成长特点。是的,那些是特点不是缺陷, 是正在成长的空间,而不是绝对错误的不允许。 无论是师长还是父母,完美小孩存在于我们的期望里。真实世界里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父母把成年人的理想投注在孩子身上,给了他们这个年龄段里拔苗助长似的要求。没有完美的小孩,就如同没有完美的成人一样,我们也都曾经是小孩子,也都曾经在长大的岁月里无数次回想起年少时的,单纯与稚气感觉好笑。如今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那份稚气是不是会更多一点耐心去保护?孩子小小的身躯里的心声会不会被我们用心地听见?就像张文质老师说:陪伴是否走心,并不在于你是否在孩子身边,而在于你有没有真正地关注、关心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