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的書是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的《四喜憂國》,這本短篇小說集榮獲臺灣「吳三連獎」,囊括了張大春最初成名的代表作。其中首篇就是被稱作「台灣文學里程碑」的《將軍碑》,這大概是張大春被正式標籤爲「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
還記得當年初看《百年孤獨》的迷茫,探索陳忠實《白鹿原》的興奮,到碩士時讀香港劉以鬯(華語文壇意識流第一人)先生的代表作《酒徒》時的如癡如醉。由百年孤獨而始的魔幻現實主義流派,在中文世界的作品裏,我一直沒讀的就是這篇來自臺灣的《將軍碑》。
《將軍碑》寫的是老將軍武鎮東晚年生活在孤獨、偏執與回憶中的種種場景。開篇明義提到「 除了季節交會的那幾天之外,將軍已經無視於時間的存在了。」這就奠定了整篇小說時空交錯的基調,喪妻且與兒子關係冷淡的老將軍將獨自在三段不同的時空裏穿梭,帶領讀者進入一個由記憶構成的虛實混亂的世界。
故事分成三條主線,一條是現實世界的老將軍,因爲壽筵上與兒子的不歡而散決定從此閉口不言。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與非要給自己做傳記的女記者對話、身體不適、兒子打卡式的探望,也只是在內心中做吶喊及呼喝,甚至利用作者賦予的異能「穿越時空」帶領旁人及讀者在歷史及未來中穿梭,希望用自己所知的「事實」來說服旁人,甚至說服自己。
第二條主線就是將軍過去的回憶,將軍的「異能」會帶大家經歷將軍腦中的歷史,讓讀者明白將軍的過往和現在性格的由來。在「過去」的旅程中,讀者將會發現這些「過去」竟然可以由將軍本人自己來修改,以期望自己擔心的事不會發生,以肯定自己對於妻子的深情,最終證明自己是個有信仰的人。由此,現實與過去的關係變得混亂、曖昧。
第三條主線是未來,將軍用「異能」帶讀者到將軍自己的追悼會,看着將軍兒子傷感的表情;去到將軍去世幾年後立起的紀念碑旁,看着將軍兒子的「表演」。父子間的往事徹底展露在讀者面前。而令人唏噓的是,這裏的往事,也只是兒子帶着主觀情緒,修改過的記憶。而身在未來的將軍,往往一個小動作,都會對未來造成小小的影響,在這篇小說中,唯有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才是實實在在影響未來的「歷史」。
小說表面上在講述父子關係是如何因專制的父親,悲情的母親和任性的兒子三者的角力而破裂,行同路人。實際上是在引領讀者探討歷史、記憶、與文字的關係,由此啓發讀者思考歷史是什麼,記憶的修改是有意抑或無意,文字到底是在記述歷史,還是在創造歷史?
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的魅力往往是在超脫時空限制的世界裏,探討着你我身邊的時間、空間和人情這現實三維。當習慣於種種不合邏輯的情節與對話後,其背後的奧妙也許就會慢慢由你自己的內心浮現出來。
「於是將軍無所不在,也無所謂褒貶了。他開始全心全意地守候著:有一天,維揚終究也要懂得這一切的:因為他們都是可以無視於時間,並隨意修改回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