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人的一生有几辈子?
大部分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很幼稚,人不就活一辈子吗?谁还能重生不行?
以前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直到我看到了一本书《七年,就是一辈子》,书的作者李笑来在文中提出“掌握任何一项新的重要技能,都相当于重生”,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里像触电一样,倏地闪过一道光。
书中表面讨论的是如何“重生”,实则讨论的是一个普世话题,那就是作为没有优渥家境、没有资产可以继承的社会纯屌丝,我们还有没有机会凭自己的努力逆袭。答案是肯定的。
一、重生的手段:学习新技能、走入新领域、循环往复
在《七年,就是一辈子》这本书中,作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单独一个点,可能什么都不是,因为它无限小——等于虚无。
把两个点连起来就是一条线;三个点连起来可以形成一个面;四个点连起来之后,可能还只是一个面,但也可能最多有四个面,成为一个立体......
而所谓“灵感”,只不过就是一个点——仅仅灵感本身它其实什么都不是。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做事情只有开始的一个想法,或者有了想法之后开始行动,但是只是做了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个星期,这都跟那个灵感一样,不会产生什么结果,即便有结果也是短时的,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换句话说,单独的灵感常常还不如个屁。
当你不断地学习、进步,在生命中积累了很多个点的时候,那个原先孤立的点,就不再是孤立的点,它变成了一个可以与很多其它的点连接起来的一个点,是一个一不小心就能与其他的点构成一条线、一个面、甚至多个面的点。同样的道理可以迁移到屌丝逆袭这件事上,如果我们以7年为周期,期间不断地学习新技能,经年累月,蓄势待发,积累到了一定的量,我们的人生也就随之改变,而这种改变往往超出我们自己的臆想。
二、进步方法论:“复利思维”+坚持践行。
谁不想进步呢,什么进步不需要方法呢?世上没有救世主,我们只能自谋出路。《七年,就是一辈子》的作者,在39岁实现人生逆袭的社会纯屌丝李笑来,为我们提供了两条方法论:复利思维+坚持践行。
1)人生最重要的概念:复利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句话:“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知之者赚、不知者被赚。”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复利只不过是高中数学课本里的一个章节概念而已。现实生活中人们虽然接受了利息的存在(或者说“单利计算”),但对复利多少还存在一些误解。在中国人的印象里,一般“利滚利”这种缺德事儿只有黄世仁那种混蛋为了霸占喜儿才干得出来,复利代表着邪恶......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惰性导致我们有意无意地把复利和高利贷等同于一码事儿。
举个简单的例子,1.01的365次方=37.8;1.02的365次方=1377.4。这就是复利。
一笔存款,若是可以获取复利,那么它的增长,越是到了后面,越会爆发式地增长。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有资产继承的好处(大多数人无法享受的好处)就是有可能很早理解利息的原理,以及复利的神奇力量。不过,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可继承的资产。但万幸的、也是公平的是,每个人都一样,在智力上、知识上、经验上,复利效应依然存在!所以,只要能积累的东西,基本最终都会产生复利效应。
《七年,就是一辈子》的作者李笑来在35岁的时候还一无所有,但他始终笃信复利的力量,在没有资产继承的情况下,选择持续的积累知识,结果,那个他所认为的很多年之后的知识变现,在他39岁的时候就来临了,并由此实现了财富自由。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复利效应,是我们人生的希望。如果没有资产可以继承,那么就持续积累知识吧!
2)最根本的学习与创作:践行
想到了,就去做,做到了,才算践行,做不到,没有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管别人是否理解,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目光。想要看到复利的效果,就必须有足够长的时间,而且越往后效果越显著。所以我们有两种选择,要不然就拼命挤时间,在别人休息的时间工作,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积累;要么就持续不断的践行,在长度上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但相同的是,两种情况都离不开践行。持续的践行,才会带来量到质的改变。
一句话说得好,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只能是原创。结果,绝大多数人活着活着就一不小心把自己活成了盗版......永远不要被任何现实的困难束缚了手脚,有梦想就要勇敢地去追逐,任何犹豫、徘徊都只会让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远。
亲爱的伙伴们,我们不妨像《七年,就是一辈子》的作者一样,给自己设定一个7年之约,期间不断学习新技能、走入新领域、循环往复。始终笃信复利效应,坚信践行带来的改变。当我们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临界点,必然带来势不可挡的爆发,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但只要笃信践行,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一定超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