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渐和鲍小姐的相遇,纯粹是为了缓解寂寞旅途一时的暧昧,纠缠时各取所需,分别后互不打扰,这种关系之间,虽有丝毫的意犹未尽,却没有任何的留恋不舍,这应该是精于玩弄情爱之人之间的一种默契,轻车熟路到没有伤害。
苏文纨。鲍小姐下船后,一向孤芳自赏,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苏小姐,倒贴似的像鸿渐示好,鸿渐虽深感意外,倒也不拒绝,不失为余下旅途中的好伴侣。
但自打认识那天起,他心里就笃定,她们将是永远没有交际的两条水平线,尤其有幸遇到唐晓芙之后,他的心是任凭苏文纨削尖了脑袋也挤不进来的。
唐晓芙这个小他八九岁,聪明伶俐、笑容明亮,笑起来自带酒窝的小女生才是真正撺到他心窝窝里的一股清流。
方鸿渐给她写信,总嫌信纸不够用,纸上的边边角角都塞满了的他的小情话,知道这一方小小的纸再也承受不住这满满的爱,他才舍得将信寄出,写信如此,收到她的回信更是急不可耐的要拆开来看,以至于手忙脚乱将信纸扯破,之后只好用胶布小心翼翼的粘起来叠放好,如此这般痴儿。
但唐晓芙这个感情空白的单纯女孩儿,在听了她表姐苏文纨添油加醋的控说方鸿渐泛滥的回国情史之后,深感自己的感情蒙受了欺骗,是呀,小小年纪天真如她,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她爱的人在遇到自己之前,感情必须是一片空白的,这样两个人才能独拥彼此的过去和未来。
想想自己心爱的那个人,竟是个精于玩弄感情之人,可以轻易的和别的女人暧昧不清,又辜负了表姐的一番情义,隐瞒已婚的事实,伪造学历,只恨自己傻的天真。
我想大概涉世不深的女孩对自己心爱的人是没有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的,可能是太在意自己神圣的爱情,容不得他有半点污浊,所以听到周围有关于他不好的一些话,容易绝望的将自己还未萌芽的爱情一棍子打死。
鸿渐这次该是动了真情,不是暧昧之后的不痛不痒,也不是拒绝了苏小姐之后的如释重负,他真切的感受到了失恋的痛处,我想唐晓芙的离去对他的打击不亚于习武之人被抽去了八成的功力,只剩下一副没有魂力的躯壳。
孙柔嘉,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学问不精,脾气不柔,没有唐晓芙可人的外表,没有苏文纨显赫的家世,一个极其普通,普通到里里外外的人。
我觉得,她和方鸿渐的结合倒像是混沌人生中,彼此慌乱抓到的一根救命稻草,以为能就此摆脱疲累的生活,事实也不过是从泥潭跳入沼泽,越是挣扎的厉害,陷入的越深。
都说恋爱是两个人的结合,而结婚是两个家庭的组装,孙和方的家人一开始就互相瞧不上,方家人嫌孙家女儿不固守老祖宗留下的礼仪教条,孙家嫌方家家底儿不够殷实,所以一对刚结婚不久的新人都不愿意去对方的家里,彼此更是为了家庭琐事争吵不休,大打出手。
作者最后以方鸿渐,孙柔嘉一次决裂性夫妻争吵作为整个故事的结尾,我想他们这段混沌不开的婚姻迟早有支离破碎的一天。
辛楣喜欢的女人;身材高挑纤细,出身于名门的大家小姐,有个性甚至有点自我的女人,生来有高贵冷淡疏离的气质,有美貌 有才华,可手摇团扇,吟诗作画,亦可唇含香烟,端坐牌桌,可这样的女人终究是是孤傲的,她们需要的男人是一生都要仰望着她的,那不就像望着天上的星星月亮吗,时间久了,脖子会酸,眼睛会累。苏文纨,汪太太都是让他倾心的人,可是这两个女人都很有默契的伤了他的心。
小说里,辛楣最后是结了婚的,不知道是不是那个辛楣把照片揣在口袋里,两眼炯炯有神的女大学生,方鸿渐当然认为辛楣口味不改,但我宁愿相信,聪明如他,会找个懂他欣赏他,小鸟依人的另一半。
总有种感觉辛楣和唐晓芙在一起了,不然怎么突然和方鸿渐少了联系,就连信也回的少,要好如他们两个,回信里竟然没有附上新婚妻子的照片,只是代妻子问了嫂夫人好。唐晓芙和方鸿渐决裂之后去了重庆,赵辛楣灰溜溜离职后也是辗转去了重庆。不知道围城粉有没有解答的。
赵辛楣,你的世界天宽地阔。
方鸿渐;做朋友倒不讨厌,可终究是个无用之人,辛楣这样评价他。
看围城看了四五遍,当初只是单纯喜欢书里的一些句段,觉得钱钟书先生是个特别会打比喻的人,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一种心理,一种感觉,都形容的特别贴切,恰到好处,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比如他写一个人不甘心、不过瘾就说,好比一个犯了鸦片瘾的人只找到一包香烟的心理。
比较广为人知是他对一位来自英国女士求见的拒绝;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既决绝又不失礼貌,这就是钱钟书先生的一种人格魅力吧。
现在看来,围城写的是不幸的婚姻,还有那个特殊时代饱受战乱不幸的人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能和自己爱的人相守一生何其有幸,惟愿彼此成就,携手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