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 你好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收到你的回信,很欣慰。
一股脑跟你分享完近况后,仿佛卸下了千金重担,人变得无比轻松。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生活中的经历无论好坏,都需要与人分享。一个人背负了太多事情,时间久了是要出问题的。
人轻松了,书也读的快了。
8月读完了两本书,一本是美国作家埃里克·莱斯写的《精益创业》。我一直觉得打工并非长久之计,但又苦于没有创业的方向,所以想选一本跟创业有关的书,让我能有更清楚的规划。遗憾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书中为数不多的创业案例在反复讲着如何转型,也许作者是想表达“创业不易 ,及时止损”的意思吧。
创业,无非是成本控制和赚取利润,这就需要用到“精益思维”,生产最小可用产品接受市场检验、躬身入局控制每个工作流程的成本、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却是这本书论述最多的内容,如此看来它也并非毫无价值。
另外一本是新加坡作家钱自严的《管理会计》。最近公司在做跟财务专业相关的项目,我对此一知半解,所以想找一本工具书来弥补我的短板。但看了几本专业书籍,觉得过于晦涩了。直到看了这本“小书”,让我眼前一亮。它用较为轻松和直观的方式把枯燥的财务专业知识讲解的一清二楚,适合非专业财务人员作为入门书籍,如果是专业财务出身,就另当别论了。
这本书围绕“财务管理”介绍了几种方法论和管理工具。其中讲到了机会成本:“在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做出了A 选择,很可能就要放弃B选择”。这种放弃就是机会成本,在衡量业务模式的利润时,也要将机会成本考虑进去。他还举了银行的例子,银行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做的时候如何配置资源,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个行业可算是把“成本和利润”玩的炉火纯青了。类似的例子还有线下连锁门店应该如何经营,利润模式应该如何计算等。这其中还穿插了对于KPI、绩效的设定以及销售、采购等环节的商务博弈。
这两本书在内容上有些共同点,它们都谈到了管理。企业管理是个宏大的话题,相关的书籍也不胜枚举。可每次读完管理类的书,我都有种“空虚”之感。这种感觉来自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巨大落差。
首先,读书过程中我会不由自主的带入自己所在的企业。试图在书中找到目前企业遇到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结果很不幸,这些问题书中并未提及;但更不幸的是,书中明确告诉了解决方法,但自己却无力改变任何事情。问题在,答案也在,但答案却不能用来解题,这是空虚感之一。
空虚感之二来自管理的结果存在类似幸存者偏差的“悖论”。活的好的公司都存在天然的优秀管理基因,被大部分书籍反复引用和论证;而被时代淘汰的公司,总会被找出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似乎是这些问题导致了企业悲剧的发生。每次读管理类的书,我都觉得是在回顾企业的发展历史而非探讨企业的管理方式。所以,管理是否真的能够在战略和业务模式之上助力公司发展?这是有待探讨和商榷的。
另外一种空虚感是过于理想化的场景设定。《管理会计》中提到一个数据统计口径的设定。大意是按照业务口径,公司的盈利是1000万;但从财务视角综合各种成本后,实际盈利是500万。所以作者说财务视角更全面、更专业、更利于公司把业务模式看清楚。但实际情况是,以何种视角看盈利完全取决于老板。所以书中的问题不是应该以什么标准去看问题,而是老板会以什么标准去看问题。也就是说,如何看待相关问题会让老板的利益最大化。类似的理想化场景设定还有很多,读完后陷入深深的思考,不是思考书中内容,而是思考什么样的企业会出现如此理想化的场景。管理的本质其实是管人,不仅是领导向下管理,更多时候还需要学会向上管理。
关于管理,大部分书都讲的不错。但是管理的方法论也需要被管理,关于管理的管理是另外一门必修课,我还在摸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