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文杰
又是一年团圆日,金猴报喜,春风送暖,归来的游子,翘盼的人,这一刻,一年里所有的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怨都化作归途的欢愉,融进家人的笑语......谈到过年,幅员辽阔的大中国可谓习俗众多,各地春节的习俗也是多姿多彩,年味十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各地的习俗,共同品位一下各地年的味道吧
贴春联:
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
在南方福建闽南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
放鞭炮:
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驱赶夕兽。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烟花应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过年习俗了吧。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天空上有了各种五颜六色的斑点--烟花被他们送上了天空。放烟花是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习俗了,但是,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呦~在家长的陪同下燃放烟花爆竹。
饺子·汤圆: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在南方的广大地区,过年的时候是不吃饺子的,而必须要吃的是汤圆。正月初一煮汤圆,可有大小两种,大汤圆数目有讲究,其数目与当年的月份数目相同,正常年份是十二个,有闰月年份是十三个。在大汤圆中,选出几个,在这几个中,每个包上一枚硬币,一家人中那个吃到了包有硬币的汤圆,就表明那个今年的财运好,也是一种良好的祝愿。
南北虽然有差异,但是不变的是藏在食物里那份深深的祝愿。
吃年饭:
北方人过年必吃鱼,象征年年有余。
祖国最南边的海南,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拜大年:
福州不同区县,长辈的回答是不同的。比如,鼓楼区的长辈回答“进益”,台江区的长辈回答“发财”,城郊乡村的长辈回答“齐发”。
陕西,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现如今,当面拜年,红包拜年,短信拜年,电话拜年,贺卡拜年,写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鲜花快递拜年,立体真人拜年,视频拜年等网上拜年形式多样,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便捷的通讯手段,给远方不能见面的亲人朋友传递满满的祝福,形式在变,不变的是情谊。这里,祝愿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