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和我父亲谈了谈死亡。
中国人是很忌讳说死的。如果不注意说了,要掌嘴,还要呸呸呸。其实即便不说它也存在,谁也绕不开。
说到人死后是什么样,我和父亲讨论了两种想象
一,人死如灯灭。随着人的死亡,就什么也没有了。曾经有土葬,把身体埋葬在地下,多少年后,肉体腐烂成了土。后来是火化,结果是成了一坛灰。不管是那种方法,最后,尘归尘土归土,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
那么,如果按照我们第一种人死如灯灭的想象来看,人们恐惧死的心理,我认为是一个人对尘世的眷恋。如果没有不舍,怎么会害怕。
第二种的想象,就如同寻梦环游记电影里那样, 我们觉得死后也是一个缤纷世界,跟我们生活的尘世里没有差别。有因果轮回,否则如何解释前世的情人和前世的冤家之说。也有恩爱情仇,否则怎么会有一见如故,似曾相识这种感觉。
按照第二种想象,我们认为人们恐惧死亡的原因,应该是害怕一个人孤独的面对。不知道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在等待,怕又像个婴孩一般重新经历一遍从无助开始。
这些当然都是瞎想
不过,因为有了这些瞎想,我们觉得,活着就更应该好好过每一天。你想,能活这一世,和身边人遇见这概率是多么小呀。
有个词叫:出生入死。我们后来的解释是 冒着生命危险。这个词出自《老子》原意是:人一出生就是奔着死亡而去的。
那么既然知道了这些,从知道这一刻,死亡这是一个让人多么轻松的事情呀,若是你有爱意,歉意,谢意,尽情表达好了。
人活一世,其本质就是活一段时间,就是经历这一个过程。
我看过一个儿童绘本,书名是《我不知道我是谁》,有只兔子叫达利B,他不知道自己是谁。看到猴子 就以为自己是猴子,看到豪猪以为自己是豪猪,看到蝙蝠他以为自己也住在山洞,看到蜘蛛,就也爬到人家的网上,他也不知道自己该吃什么。他不停问所有的动物,他自己是谁?
有一天,黄鼠狼来了,兔子们相互叫嚷着跑了,只有达利不知道黄鼠狼是谁,他问黄鼠狼:你是獾吗,你是大象吗,你是鸭嘴兽吗?接着他问,你吃圆白菜吗,你吃昆虫吗,你吃水果吗?
黄鼠狼爬到了达利身边说,不,我吃兔子,像你一样的兔子。
这时候,达利说,啊,原来我是兔子?
就在黄鼠狼要吃它的时候,他用超级大脚把黄鼠狼踢飞了。大伙都说,达利是英雄。
达利又懵了,我不是兔子吗,怎么又是英雄,我到底是谁?到最后,他还是不知道它是谁。
看了这个儿童故事,我就在想,我们终其一生也都在寻找和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有多少人寻找一生,也还是不明白。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了这个年纪,都应该活得通透了,至于问自己是谁这个问题,那又有什么意义,过好每一天就好。
浮世一日,蜉蝣一世。蜉蝣的生命只有一天,从早上出生到晚上死亡,它是不会去思考自己是谁这些问题的,对它来说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
这个过程过精彩了,就是好的圆满。
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个观念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我和父亲讨论了活着最重要的是:生活质量 ,重要的并不是“多活一天算一天”而是“如何活好每一天”
有一次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的一个朋友死了。醒了之后还能想起那个伤心的梦境。几天后,约了朋友见面,我给了她一个拥抱,眼泪掉下来,她不知道怎么回事,还笑我。只有我心里知道我的珍惜,我仿佛失而复得了她。
《道德经》里面还有一句话表达了死亡观:死而不亡者寿。人死了,但是人的名声、精神、人格没有在人世间消亡,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花谢了,花季结束了,花走完了它的旅程,我们也可以放心了。
过程绚烂,就是一生的意义。
泰戈尔诗集有句话:
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就叫活的通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