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了!终于到家了!从早上去给家人买兔头,一直到傍晚六点多到家,这一天一直折腾在路上,如果放在以前,此刻我一定四仰八叉地躺在床上,动都不想动了,可是,我一整天满脑子想得竟然都是:我还没交作业,要是没时间写作业怎么办?写作团竟然给我带来如此大的压力(也可以说是动力?)这实在是我始料未及的。
这一趟五天的旅行,到底给我的娃和我的妈带来了什么呢?
对于孩子,我其实有些揪心,从不到两岁带他出行,到现在远远近近已经去过不少地方了,我们的本意是想开扩他的眼界,增强他的适应能力,让他熟悉各种人群和各种景观。可是,让我有些难堪的是,这一趟旅行,这个娃的适应能力竟然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不管走在什么地方,哪怕是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他也会拦在我面前要抱抱,3岁的大男生了,当他故意咧嘴大哭一屁股歪在地上的时候,竟然丝毫感受不到妈妈的尴尬。3岁,这个不懂事又不好骗的年龄,很多时候会把妈妈折磨地发狂:儿子,喝点水吧;儿子,该吃饭了;儿子,该睡觉了;儿子,不能大声喧哗哦……每当我给他发出各种指令的时候,总能等到那种不期而遇的哭喊,我明白,当妈的不能被孩子的哭声要挟,不然他会把哭喊当成武器,要挟妈妈,我也明白,哭喊是爸妈惯出来的行为,没有行为界限和教养,都是家庭教育缺失的结果,我自认为,我不是个特别溺爱孩子的妈妈,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在我面前,就失去了各种规矩和自理能力,变成了一个什么都是“不可以”的叛逆男孩,一趟旅行,让我看到了我的问题,其实,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绝对应该胜过反思儿子的行为习惯。
对于老妈,我心存感激。旅行让我们多了很多独处的时间,以前,我心里总暗暗的抱怨,炒股、打麻将,跳广场舞,妈妈丰富的业余生活总让人感觉比我和孩子都重要,有时候我总会羡慕别人,人家的妈心疼着女儿,帮着女儿带孩子,让女儿能回家放松心情,母女俩也能说说知心话,可是我的妈妈却不会。这次带妈旅行,我发现我妈妈也会主动叫我们起床,帮我们喂孩子吃早饭,用她的方法“镇压”无法无天的儿子。路上我们聊天,沟通了许多以前不太说的问题,比如,我把小花的理财方法讲给她听,才听她提到,我们家是从我研究生毕业才开始有存款的,以前一直为我上学而拼搏,爸妈完全是为了我的未来而奉献,所以,我是最不应该抱怨为什么我家没有在房价 还低的时候存下套房子的人。而且,还有一点,这次带着妈妈,妈妈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被我们重视的自豪感,跟别人提起女儿女婿的时候,也多多少少有些小小的炫耀,以前,我其实很反感,每当和妈妈一起见到别人的时候,她总会在别人面前吹嘘我如何如何,可是,到了真正能给妈回报的时候,才发现妈妈培养孩子,有时候还真不为身体不好时床前的照料,而是身体还好时内心的满足。这些年,妈妈跟着廉价旅行团走了不少地方,台湾、香港之类,逛店和各种被忽悠,除了嘲笑和劝解,我觉得我这一回终于做了一次对的选择,那就是,让她不心疼钱的体会舒服不赶的旅行,真正明白旅行的意义。事实上,妈妈又何时不在想着我呢?不管是一元钱的公交费还是百元的住宿费,妈妈总是抢着帮我付,我明白,其实她也很心疼钱,可是,还是胜过心疼我,心疼我挣钱不容易,怕老公因为花钱跟我闹不愉快。
旅行的意义,绝不意味着游山玩水,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