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一直没有变,是我们变了”
10年以前还是那个非主流杀马特盛行的时代,人们觉得那叫个性,是潮流。当时男明星都蓄着半长不短的头发,抱着吉他弹唱忧郁的歌。f4的狂潮席席卷全国,道明寺,花泽类成了千万少女的梦。还记得那些年的超女,留着对于现在显得非主流的发型,被上一代的人唾骂不男不女,被下一代的人奉为神明。在那个中国还在转型的时代,各种文化百花齐放,那一代的少年少女们更加包容也更加自我。
谢娜的出现无疑是主持届的一股泥石流,疯疯癫癫,没心没肺,放声大笑,放肆大哭。以前年少觉得这是真性情,她在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欢乐体验。现在想来不过是孩童价值观尚未成熟的自我罢了。
我小学的时候,家里有的就只有一台电视,这是我年少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娱乐。所以一到周末,我就喜欢守着电视准时收看《快乐大本营》。我妈时常跟我一同看电视,每次我看《快乐大本营》笑得东倒西歪的时候,她总会说:谢娜这个女人疯疯癫癫的,有什么好笑的。
我的父母那一辈的人,对谢娜都没有好感,也时常告诉我不要成为那样的人。我那时还不懂为什么要这么说她,我还会与他们争辩,跟自己的小伙伴们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大家都是同仇敌忾。
现在想来我父母是想告诉我:不要那么自我,要学会和时宜的说话。
当年看《快本》长大的多半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千娇万宠,自己就觉得自己是舞台的中心。而谢娜就能给人带来这种奇妙的错位感。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侯笑,自己玩游戏一定要赢,周围的人都要让她,喜欢她,要把她捧在手上。
何老师与她深厚的情谊,快本嘉宾与她熟悉照顾,让我们有深深的代入感,就像被世界爱着。
那个时候看《快本》除了可以得到欢乐,更多的还能获得一种微妙的幸福感,在孩子们的内心滋润着浅浅的发芽。那个时候孩子们是期待活成她那个放肆的样子的,所以对她保留着微妙的好感。
以前网络也不发达,微博刚起步不久,父母那一辈也不喜欢用网络聊天。所以以前很少大规模的看见有人骂谢娜,说她的疯狂与悲哀。
但是很快那个时代过去了,人们将上一个时代遗留的发型称为非主流。现在人们已经学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拼凑着打出奇怪文字的葬爱家族。
其实潮流不分好坏,都是被时间的洪流推着往前。
那一代生活在科技的变革中的孩子也长大了。人们教导他们要知书达礼,礼貌待人,做个让他人舒服的有教养的中国人。国内国外中国人的素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代更加重视个人修养。
当他们再回过头去看谢娜,就发现了她的一身粗鄙,满身癫狂。
她的搞笑确实不合时宜,她的胜负心过于强烈,她的抠门让人难受,一点又一点的消耗人们对她童年时代遗留的好感,让这些早已长大的人们看不见她的成长。
越是长大,越是懂得,以自我为中心是多么过分的事,是多么的伤害他人。那个时候我们不会再憧憬一个洒脱的过分的人。人们反而追求谈吐气质。同为主持人的董卿就容易拿出来对比,涵养如莲,口吐秀锦。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有的时候,人们从不要求谢娜有着这样的素养,只希望这个童年时代的快乐女神将搞笑发挥的合情合理,恰合时宜。
但是她没有。
就像明明是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十多年过去,你已经进入社会,却发现她在一直重修。她感觉到了幼儿园的无拘无束,她可以尽情捣蛋,她不愿离开。你现在回过头,看一个成年人的调皮捣蛋,除了心累还剩什么。
何炅就是在日复一日的保姆生活中,感受到了痛苦。永远都在付出,却得不到回报,甚至得不到她的成长。就连自己的朋友也不愿饶过,你能怎么办,只有慢慢放手,江湖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