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笔记《背影》
《背影》是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初读一篇课文,应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中心。
初读课文:身处困境的父亲亲自送“我”到浦口车站并艰难的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子。
细读课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分别时的情景。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展现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父亲对子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表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反思:一篇文章反复读就能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
确实,诵读很重要,通过反复地诵读,领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与作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的特点,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充分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之中,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这样就能从整体上快速地感知文章的灵魂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