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则故事。
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嘛?第一个人没好气说:砌墙,你没看到吗?
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
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三个人十年前和十年后的人差距很大。
这是因为三个人的格局不一样,得出不一样的人生。
一个人只有站在更高的地方,才能洞见更好的生活。
改变自己的格局,才能增强人生的厚度。
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就看这四点。
01惊而不乱:处变不惊
洛克有言:
真正的坚忍是当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灾祸或危险的时候,他都能够镇静自处,尽责不辍。
是啊,人的一生会经历灾祸或突发事情,能够镇定自若,那是多么的难得。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大军南下,扬言数日吞并东晋,一统天下。消息传到建康之后,朝廷上下一片恐慌。
作为宰相的谢安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镇定自若地派谢石、谢玄等人 率领八万北府军前去迎敌。
当时有些人害怕建康不保,准备派精锐部队保卫京师,却被谢安拒绝了,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理由,谢安却笑而不答。
谢玄在出发之前,心中忐忑不安,向谢安询问对策,谢安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一句“一切我都安排好了”,之后便绝口不提军事。
谢玄心里还是没底,又派部将张玄去打听,谢安依然没有回答,反而 邀他下起棋来。
此时的前秦军队已经到达了长江边上,张玄心里十分恐慌,在下棋的时候想着前方的战事,结果屡屡败在了神气安然的谢安手里。
后来,晋军大捷的战报传来,谢安依然在和别人下棋。
他看完战报之后,不动声色地把它放在了一边。客人忍不住问他,谢安的回答依然是淡淡的:“没什么,孩儿们已经破敌了。”
一直到下完棋, 客人告辞之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高兴地走回家中,却没有发现他木屐底上的屐齿已经断了。
在大军压境之下,养尊处优已久的满朝文武大臣们都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每个人都陷入了空前的恐慌之中。
身为宰相的谢安能够处事不乱,坦然地面对这巨大的变故,这并不是他的故作玄虚,更不 是因为他做了一些“夜观天象”准备,而是他对前秦的国情了如指掌,对这场战争也早就有了胜算。
正是谢安的这种处变不惊的精神,和冷静的分析敌军的情况,稳定军心很重要。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去得胜利。
俗话说:“仓中有粮,心里不慌。”每个人都渴望在纷杂的外相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作出正确的推算。
生活中,很多时候也会遇到突发事件,一部分人,就会手足无措,将事情办杂。一部分人,沉着应对,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记得初中上英语课,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让我回答。当时我有点不确定答案,回答声音有点小,老师没听清,满脸努气,准备过来打我,我深呼一口气,自嘲的笑了一下。老师被我惹笑了,怒气也消得差不多,逃过一劫。
幸亏我没着慌,反应快,要不然就惨了。
曾国藩说:“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遇事就紧张,临事就大惊失色,失了方寸的人,难成大事。
02迷而不失:坚守原则
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写到:
“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这是爱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人生原则。
他之所以能被后人敬仰和怀念,并不仅仅因为他那些华美忧郁的诗行以及由他开创的楚辞体开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他能在那个举世浑浊的时代坚守自己的原则,把握自我。
坚守原则、把握自我让他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原则是什么?
原则是心中的一盏让你在黑暗中不迷失自我的明灯;
是在艰难困苦时心中仍存的信念;
是人生路上不可动摇的准则。
唯有坚守原则方能不迷失自我。
坚守原则能让你避免走上人生的歧路。
人间万象,世事庞杂,人生路上有许许多多的诱惑,这些诱惑就像躲在暗处的幽灵,窥视着一个个从它面前走过的人,也在考验着一个个站在它面前踌躇不前的人。
在它面前缴械投降恰恰就是因为没有坚守住原则把握住自我。
隋炀帝杨广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
在江都却越发荒淫昏乱,命王世充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
又引镜自照,预感末日将到,锐意尽失的杨广晚年常引镜自照,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正是随杨帝酒色享乐中难以自拔,最后引起民愤,隋朝灭亡。
现实生活中,年青人吃喝玩乐,以致于荒废学习的例子,屡见不鲜。
有的人为了权欲,溜须拍马,宁可丧失人格,也要满足自己的欲望。
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如果房间堆满了东西,有光亮也透不出来。
有底线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人心如果清除了杂物和垃圾,把蒙蔽心灵的尘埃扫空,那么心中就会充满阳光,结果当然是一派清净安详。
人可以不聪明,可以无才学,但必须要守好自己的原则,如此,社会才不会失序,人心才不会迷失。
03苦而不言:直面痛苦
有人说:
不管受到什么伤害,都要学会隐藏,逢人便诉,是愚钝,博人同情,是软弱。
上帝让我们经历,我们方能成长,上帝让我们受伤,我们才能更坚强。
与其喋喋不休抱怨,不如静下心来深思,让伤害成为一种教训,把痛苦变成一种力量。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命运多舛。
她的儿子被狼叼走,她伤心欲绝,逢人便讲述自己的可怜身世,开始还有人认真听并对她表示同情。
但是听她说的多了,却都变成了调侃。
鲁迅的杂文里还有这样的叙述: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
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人和人之间,终究是不能感同身受的。
与其向别人抱怨自己的苦难,不如老老实实去突破苦难的包围。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每个人的苦难,是上天赋予的使命,而不是博取廉价眼泪的工具。
苦而不言,默默积蓄力量,安静蜕变,这样的人,将来才可以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04笑而不语:智慧人生
做人低调,做事不张扬,这样不容易得罪人,也不遭人妒忌。
三国时期的荀攸,他自谦避祸,很注意掩蔽锋芒。
他自从受命军师之职,随曹操征战疆场,筹划军机,克敌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曹营中众多谋臣策士之中,他的地位数一数二。
后来,曹操做了魏公,更是任命他为尚书令,可谓恩宠之极。
但他从来都懂得功高不可震主,锋芒不可凌人。
他凭借着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谋略,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
原因为何?
盖因他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
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但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地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
反观杨修,虽思维敏捷,甚有才气,但丝毫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后来更是搅和到曹操的家事当中,遭到曹操的猜忌,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凡做人不能太张狂太锋芒毕露。
笑而不语,说的更是一种洒脱和豁达。
生活从来都是智慧的较量,伤痛和误会都会随时光流逝,唯有盈盈的微笑会雕镂在岁月的年轮上。
写在最后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都是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生活总是泥沙俱下,痛苦避无可避,唯有改变自己的格局,才能改变人生的结局。
所谓格,就是指人格;局,是指气度,胸怀。
惊而不乱,是一种强大。
迷而不失,是一种坚定。
苦而不言,是一种豁达。
笑而不语,是一份智慧。
愿每个人都有大格局。
与君共勉。
我是小小白杨天天长,用文字分享生活的点滴,与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