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鲁迅”这个笔名。鲁迅的外祖母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和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者对于他后来形成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热诚地关注农民命运,有着极深刻的影响。
13岁时候,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故,祖父因贿赂被捕下狱,接着父亲又重病,终至死去。少年的鲁迅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在被侮辱,受歧视的环境里,认识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力,饱尝了事态的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从而对上流社会产生了深深的憎恶。1898年刚开始考入洋务派开设的江南水师学堂。他不满那里的乌烟瘴气,同年10月改考入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这里学习新知识,年轻的鲁迅受到了自然科学的陶冶。1902年,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直到观看了课间放的幻灯片他彻底明白要救中国第一要着实改变人们愚弱的精神。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1909年回到祖国,先后任教。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弊害,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发表《孔乙己》、《药》等小说,后集结为《呐喊》、《彷徨》体现了新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同时还还发表一篇篇富有思想性和战斗性的杂文。杂文是鲁迅后期战斗的主要形式,也是他创作的主要部分,这些杂文反映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战线。后期诗歌也是鲁迅整个创作的组成部分。在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半殖民地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他一生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从酝酿、高潮到失败的过程;又经历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遭受挫折到继续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同人民同革命紧密相连、休戚与共,为我们民族新文化开拓了正确的方向。
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病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小说具有充沛的反革命热情,从总的倾向到具体描写都与五四精神相一致。
主题:1、《呐喊》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把中国文学反封建的主题开掘到空前的深度。2、《呐喊》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群众作了真切的描绘,在中国文学史上突出地提出了农民问题。其中描写农民生活和命运的小说有《风波》、《故乡》和《阿Q正传》。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精神疾苦的认识和表现,鲁迅是最清醒、最充分、最深切的。
鉴赏:1、朴实简洁,采用了描写的表现手法。2、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的多样化。3、精选典型细节。4、精美的语言艺术。5、善于寻找语言的喜剧美感,或轻松的幽默,或辛辣的讽刺,在多种多样的笑声中鞭笞假、恶、丑,肯定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