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
翻译:决策国家大事的人,必须会权衡得失利弊。
原文:说人主,则当审揣情。
翻译:同理,游说人主的谋士,也必须会揣摩人主的心理。
原文:谋虑情欲必出于此。
翻译:策划、谋略、探察人的欲求,均同此理。
原文: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翻译:揣情之术、可以使人富贵、也可以使人贫贱、可以使人受到重用、也可以使人微不足道、可以使人受益、也可使人受害、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这些都是使用揣情之术产生的后果。
原文: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
翻译:所以,虽然有古圣先王的德行和智谋,如果不揣测实情,就无法得到隐匿的情报。
原文:此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
翻译:由此可知,揣情之术是策划事物的基本条件,游说人主的基本法则。
原文: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
翻译:事情发生在人们面前,往往人们难以事先预料。
原文:先事而至,此最难为。
翻译:能顺利地让事先预料的事发生,是最难做到的。
原文:故曰,揣情最难守司。
翻译:所以说,揣情之术是最难以把握运用的。
原文:言必时其谋虑。
翻译:揣情之时,必须根据不同时势、情态作出判断。
原文: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
翻译:所以观察昆虫的行迹动向,会发现它们都有各自的利害关系,一旦抓住利害关系,就容易掌控局势的变化。
形势比人强
中国有句古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晚晴名臣曾国藩就是个非常识时务的人。当他带领他的湘军势如破竹地攻破太平军的时候,他就知道他很快就可以红遍全国了。作为一个红人,成为朝廷上下议论的焦点是再所难免的。曾国藩心理清楚,他皇帝老儿每到深夜之时不再是想着翻后宫哪个妃子的牌了,而是惦记着对清朝有再造之恩的他曾某啊!
可曾国藩是谁?他当然清楚他皇帝老儿不是整天想着感恩戴德,而是想着怎么解决关于曾国藩这个大问题。就算他皇帝老儿不想解决他、就算对他曾某有一万个感激,只要皇帝身边的臣子说他是个问题,时间久了自然就成问题了嘛。当镇压太平天国战争大获全胜之后,曾国藩早已编好了借口,主动地向朝廷请求裁减湘军。这正好中了他皇帝老儿的下怀,所以很快就同意了。
正是因为曾国藩自裁湘军,才得以既保全了自己。得到朝廷的信任,很快他就谋得了握有实权的两江总督一职,从而为他后来的官场生涯打下了基础。
相比之下,韩信就不识时务了,因为没有揣摩出掌权人的心思,最后被吕后和萧何设计处死。我想韩信到死都没明白“形势比人强”的道理,才会说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话。他对刘邦是心存感激的,是刘邦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再加上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能耐,所以才没有听蒯通“三分天下,自成帝业”的计谋。所以小粽认为韩信是“成也报恩,败也报恩”。
想要成为“俊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萧何虽然看出韩信的不识时务,但他自己也是险些成为不识时务之人,最后还是被人提醒才恍然醒悟的。
自污名节以释君疑
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对他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作相国的护卫,真是封邑进爵,圣眷日隆。众宾客纷纷道贺,喜气盈庭。萧何也非常高兴。这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却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
萧何一听,恍然大悟,猛然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汉帝刘邦十分高兴,奖励有加。
刘邦亲自率兵征讨。经常派人打听萧何的起居动向。突然有一天,又有个门客上门找萧何。
为了释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萧何不得已违心地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不久,萧何的所作所为就被人密报给了刘邦。果然,刘邦听后,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并不查问。当刘邦从前线凯旋归来时,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回到长安后,刘邦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
刘邦表面上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暗自高兴,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
原文:生事者,几之势也。
翻译:想要掌控局势的人,一定要分析形势。
原文: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翻译:揣情者,就要用合情合理的言词装饰成文章,而后再与对方论说。
本篇的学习到这里就结束了
小粽会持续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