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梦境关系
第三节:化解冲突
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获得自我存在感建立的关系,而关系的冲突,就是由于同时在试图获取自我存在感的时候产生了撞击,而这种情况是很难避免的,因为每一个人就活在自我当中,人生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获取自我存在感,几乎所有的人类都无法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消除自我欲望,因此也就必然会在自我欲望的推动下建立关系,同时也必然会产生自我欲望的相互撞击。正因为如此,人类的所有建立的集体内部都会存在斗争,这也就是二元世界的特点,家庭的冲突、社会的矛盾以及国家之间的战争,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人类建立的宗教,以及许多的社会规则,都是为了减少这种冲突的爆发,因此所有社会集体的规则都是为了自我和谐而建立的,社会的文化就会提倡宽容、善良、利他,社会的道德就是对所有自我欲望的约束和隐藏。因此以这样的角度来看人类,人类的所有发展都是由于自我欲望而推动,都是为了获取自我存在感,人类所存在的一切也都是由于自我而产生,同时人类社会建立的所有规则都是为了约束或者隐藏自我欲望。
我们很难能够保持关系长久的和谐,因为目前人类已经想尽了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冲突控制矛盾,但人类社会到处都是战争和冲突,很显然目前采用的方式并没有实际的效果。因为自我的特性就是如此,我们想控制自我欲望的愿望也是自我欲望的一个部分,因此人类无论如何努力,依靠自身的能力是无法彻底摆脱自我欲望的束缚的。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无论我们采用任何方式,所有的关系都是不稳定的,所有的关系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的原因是由于获取自我存在感时产生的相互的冲突,合的原因是由于自我依然要获取存在感。
应该说社会的所有正能量都是与获取自我存在感有关的,当我们强调担当、责任的时候,那就是自我获取存在感时呈现出来的状态。社会中存在很多角色,都是为自我获取存在感提供的相对定位,同时我们对这些角色也都有了相应的要求。比如领导角色,父亲角色,母亲角色等等,如果我们能够进入这些角色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就是要专注的、努力的、用心的将全部的精力注入到这种角色当中,这时也就必然会呈现出具有担当和责任的状态来。可实际上,无论是专注用心还是担当和责任,都与我们是否能够获取自我存在感有关系。只有当我们获取了自我的存在感,我们才能够专注用心,也能够呈现出担当和责任,可问题是自我的欲望是无限的,我们对获取存在感的愿望也是无限的,因此只要我们达成了一定的目标之后,我们就会产生更大的目标,而更大的目标本身依然是个角色,我们就会抽离原有的角色,这是在原有的结束状态就会无法呈现出担当和责任来,但同时我们会将全部的精力注入到全新的角色当中,这很显然是一个喜新忘旧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建立新的角色,忘掉旧的角色,如同黑熊偷玉米一样,看到新的就会丢掉旧的。
这样会造成一个后果,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无论我们用任何方式来让对方获得自我存在感,对方的欲望都是无止境的,对方也会看到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很难能够长期的去满足对方的愿望,就如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是采用溺爱的方式,就会发现孩子的愿望无止境,永远不会满足,而终有一天当我们无法满足的时候,相互的冲突就爆发了,所有的关系都是如此。因此和谐的关系都是势均力敌的,都是努力的通过关系获取存在感,只是没有呈现出压倒性的倾斜,这才是真正的和谐,关系和谐的关系,不是相互的谦让,而是在相互的争斗过程中,势均力敌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就如同我们的两只手,向相反的方向拉扯,如果两只手的力量是一样的,这时整个手臂就处在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一只手的力量更大,整个手臂就会向一方移动。手臂是否移动,与用力的大小无关,而是与双方力量的平衡有关。十斤对十斤的力量也是平衡,一斤对一斤的力量也是平衡。关系中的冲突就是如此,所有的关系都是对立和冲突的,只不过欲望越弱,相互制衡的力量越小相对都会感觉到轻松,如果欲望过强相互制衡的力量就会更大,双方都会感觉疲惫,因此所有的关系都不会出现一方战胜另一方的可能,所有关系的崩溃都是由于双方的疲惫所造成的逃离,当然也存在更强烈欲望推动下寻找新的关系。
因此我们如果想要减弱关系中的冲突,就必然要制定一些相关的规则,这种规则与国家的管理规则是一致的,只要关系中的人相互认可并且执行相对的冲突就会减少,但有一点我们切记所有的关系依然是独立的,真正的合作精神并不是互相帮助,而是要做好自己。这就是一种信任,当关系的双方各自按照规则做好自己的时候,关系就会相对稳定,对任何一方进行的帮助都会造成关系的不平衡,都会形成新的冲突点。这就是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关系的存在是表面的,关系的内部依然是独立的,如果我们试图在关系当中获得依赖,所有依赖的努力都会制造出冲突。因此只有当我们处在关系当中,却并不依赖于关系而是把关系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时时了解自己的位置,并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独立能力,这样的关系才会更持久和稳定。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认清关系的实质,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为了依赖,而是为了共享建立和谐的关系,在关系当中获取自我存在感,如果我们试图通过关系获得更多的存在感,自我欲望就会更强烈,双方要么因为自我欲望而破坏了关系,要么就会产生相互的制衡,而自我越强烈,相互制衡的力量越大双方就越疲惫。
而现实中就是如此,经过多年婚姻生活的人往往就会看到这一点,把婚姻当做是表面的关系,在婚姻中各自寻求独立,虽然还在尝试获取更多的自我存在感,比如控制对方约束和要求对方等等,但是却会发现能获取的自我存在感是有限的,因为我们任何试图控制对方的行为,都会受到对方的反击或者远离,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获取自我存在感的行为是无法达成的,甚至往往由于这种行为会感受到自我挫败感。因此就成为了目前婚姻中的现实,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独立状态当中,婚姻的关系只是表面的现象,只不过由于我们对关系中的依赖信念并没有解除,因此也依然会不断尝试试图在关系当中获取更大的依赖,只不过会发现所有试图获取自我存在感的方式都会让双方感到自我的挫败感,这就是现实的婚姻状态,也是各种冲突产生的根源。
只要我们意识到相互的关系并不真实,我们只是透过关系获取一种相对的平衡,如果没有关系,头脑中也会产生冲突,也依然需要我们去产生平衡,而我们在关系当中并不会产生任何的依赖,也不会真正的获取自我存在感,我们想获取自我存在感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提升自身的能力获得自身的自信,这是唯一的办法。
在恋爱当中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只要双方接触减少,沟通减少,就会很快出现一些误解和冲突。我们都以为这是由于沟通减少造成的,实际上只要相互的距离足够远,任何的感情都不存在。
我们的现实是通过我们的感受来获得的,因此亲密关系的本身就是要不断的互动和接触。而在相互的互动过程中,任何的理想和期望都无法长久的保持,因为理想和希望都只存在于头脑的意识当中,只有现实中能够实现的才能够产生感受。因此长期生活的人都很难相互沟通理想和期望,而由于相互的生活环境都比较熟悉,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也比较有规则,因此双方就没有什么可以沟通的信息。而能够沟通的状态,大多就是由于某种外在环境打破了这种不断固化的状态的时候,也就是生活出现了一些问题,双方才会产生一些沟通,可即使在沟通的时候,也会发现双方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很容易产生矛盾。
我们太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实际上我们感觉器官只能感知到事物表面的特征,而且感觉器官必须通过强烈的对比才能产生感受。又造成一个后果,就是我们对经常接触的事物会失去感受。我们通常会把这种行为称作信任,可实际上这就是由于我们习惯于用头脑的记忆选择和对比,除非现实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全新的感受,在绝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通过头脑中对方的印象和标签来进行分析。这样的后果就是一旦我们形成了对对方的印象,我们就会形成一种完全固化的判断标准。即使对方一直在发生变化,我们的这种固化的判断标准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种判断标准只存在于我们头脑的记忆当中。
我们身边人的一些变化,我们都很难察觉。比如自己的孩子,因为每天都跟自己在一起,就看不到孩子快速的成长,总觉得自己孩子成长的比较慢。但一段时间之后,在某一个时刻,突然觉着孩子似乎长大了很多。很显然孩子不是猛然一下长大的,而是一直在变化,只不过由于我们一直沉浸在我们的头脑记忆当中,并没有真正的观察孩子的变化,我们就没有看到孩子的变化,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我们脱离开头脑中的记忆,回到了现实当中去观察,我们才会发现孩子变化很大。这种状态存在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许多判断和认知上,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的原因。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种现实感受当中,而是沉浸在一种自我的记忆当中,虽然我们看到了周围有许多的事物,许多的人,但是只有新鲜的全新发生的事物才能激起我们的真实感受,而那些距离我们越是接近的,越是长期的事物,我们就会失去感受,会以我们的记忆来判断这些事物,其后果就是对方实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依然沉浸在记忆当中,与现实完全不符。如果关系的双方都是这样的状态,就等同于双方都沉浸在自己的记忆当中,与对方沟通,可实际上对方早已改变了位置,早已改变了状态,而自己一无所知。
这样就会造成一个巨大的后果,就是相处时间越久产生了误差,越大相互的冲突就越强烈。
一对热恋中的伴侣,他们沟通和谐,关系融洽,同时相互双方对对方都会形成一定的印象和标签,这种印象标签记忆在头脑当中,形成了对对方的信念。最后双方都是依靠这种信念与对方沟通,由于相互的相处都是以记忆中的印象作为判断的标准,就无法感受到对方一直是在变化当中的,可实际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不断的在成长,这就是时间存在的原因,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只是双方都一无所知,既感觉不到自己的变化,也感觉不到对方的变化。很显然从他们对对方形成标签的那一刻开始,时间越久误差就越大。这就如同我们确定了一个人的方向之后,我们一直以为那个人还在那个方向,可实际那个人早就移动了,时间越长那个人移动的距离就越大,我们依然不知道。当我们依然按照原有的印象和方向进行沟通的时候,就会发现沟通遇到了阻碍,双方产生了不同的认知。甚至感受到对方的自我非常固执,完全听不懂自己发出的信息,可实际上对方早已脱离了原有的位置和状态。如果是某一方发生了这种问题,而另一方并没有发生的时候,另一方就可以有意识的发出自己的信息,并提醒对方自己的变化。即使如此,对方也很难意识到那些发书的信息,这是因为自我就存在于记忆和选择当中,除非我们遇到了恐惧或者痛苦我们才会在自我的记忆和判断当中抽离一部分精力来了解现实,否则我们绝大部分时候都是沉浸在自己的记忆和选择当中。况且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处在这种状态中,双方都在改变,但双方都沉浸在自我的记忆选择当中,既无法发出自己准确的定位,同时也意识不到对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随后双方的冲突就会愈演愈烈,而对于双方来说,突然意识到对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自己的原有印象差距很大。这原本就是一种提醒,通过双方的冲突提醒相互进行观察了解对方的变化,可由于我们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印象,因此我们并不接受对方的任何变化,哪怕那些变化是对相互更有利的。比如夫妻双方都在努力的赚钱养家,当相互相处一段时间产生冲突之后,突然发现双方在事业方面都各有成长,这原本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也是共同利益的目标,可由于产生的冲突,因此双方都是以冲突的角度来判断,绝大部分时候就会把这种对方的变化认定为产生冲突的原因,也就是他不会认为自己发生了变化,而会认为对方发生了变化,并且由此产生了相互之冲突。这时往往会把对方事业的成长看作是破坏双方关系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产生冲突之后,无论对方如何解释都无法化解他对这种事故的判断结果,这就会造成双方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角度的判断。
发起冲突的一方就是首先看到对方的位置发生变化的一方,也就是对方当下的状态与他记忆中的状态是不相符合的,即使当下的状态是对原有状态的提升,可由于产生了相互的沟通障碍,产生了相互的矛盾,他就会把这些状态的提升认定为是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而对方则会从变化的现实进行解释,也就是不断的向他发出定位。会不断的说明这种变化,对于双方的优势,以及不断的解释自身与冲突并无关联。可是双方就会产生认知的误差,一方认为所有冲突的原因是由于对方发生了变化,而另一方认为自身没有任何制造冲突的想法,自己不是制造冲突的人,并且这种变化对双方都有利。因此另一方也不断的在进行解释,可在双方认知误差的情况下,所有的解释都变成了怀疑和争辩,就会引发出更多方向的冲突,就会让双方都认识到对方发生了变化。
这种状态下,如果能够断开联系,停止辩解和沟通,并保持着正常的相处状态,就等于给对方一个调整自我认知的时间,由于已经产生了冲突,相互都在对对方进行观察,只要不想破坏关系,就等于在慢慢的调整着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标准,当认知标准与变化接近的时候自然冲突就过去了,随后双方就恢复到了正常的沟通状态中。然后就是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产生同样的冲突过程,这种过程是所有关系都必然存在的。也就是通过相互的冲突重新定位,通过相互的矛盾来改变双方的认知体系,让双方从头脑的记忆选择当中脱离出来,提升双方对自然的适应能力,让双方更接近于现实的生活状态。
这种过程不仅出现在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当中,即使是在单身状态下,在自己的头脑中也会存在同样的经历和过程。只不过,这时的双方是由头脑记忆中的一种固有印象与现实中的感受之间产生的冲突,也就是说我们任何外在的事物,最终都是一种感受。如果我们与某一个人建立了关系,那么这个人就是我们外在的感受,我们的记忆选择就会以这个人产生冲突,如果我们没有与任何人建立外在的关系。我们身体的感觉也依然存在,这感觉就是我们的情绪反应,我们的情绪就是对现实状态的配合,现实中出现的任何变化都会产生情绪的反应。因此当单身状态的时候,往往就是我们头脑记忆选择与我们的情绪之间会产生冲突。
比如当我们跑步的时候,我们确定了一种跑步的计划,当我们展开跑步的过程,就等于我们沉浸在自己的计划当中,也就是头脑的记忆选择当中,可跑步的疲惫就会形成全新的身体感受,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终止跑步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就会形成一种情绪状态,比如懈怠、懒惰、疲惫等等。这时我们的内在就产生了冲突,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计划就要忽略身体的各种感受和情绪,如果我们相信了身体的感受和情绪,就要放弃原有的计划。几乎所有的跑步过程都是充满这样的内部冲突的,只不过能够坚持跑步结束的人不仅仅是完成了自身的计划,同时也获取了自我的存在感,也就是达成计划之后获得的满足感。
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听从了身体的感受,任何身体的不舒适都会终止我们的计划,这样的后果就会造成我们一事无成。很显然这与自我的理想和目标是完全不相符合的,因此我们的人生就是要努力的克服这种身体的感受,不断的构建各种理想和计划并努力去实现,而这就是自我的控制欲。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溺爱的后果就是如此,我们不断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感受,孩子的头脑中就没有任何的理想和期望,而任何的计划也往往随着自身感受的不舒适而终结,我们要清楚我们做任何一个事物都需要坚持,都需要经历困难期,而如果遇到任何一点点困难都选择放弃的话,孩子的教育就会失败,孩子就无法融入到社会的环境当中,甚至无法养活自己。
可我们看似非常有道理的方式,就是由于社会的信念构成了我们的整个社会,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存在的,我们会非常认同这种方式。因此在关系当中也会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只不过由于性格的差异,男人和女人的信念是不同的,男人更信任头脑中的记忆和选择,也就是更多的会制定计划并完成计划,而女人更相信自身的感觉,因此对于男人来说,更容易忽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于女人来说,很容易感受到环境中的变化。
证就造成了一个后果男人更容易适应社会集体生活,更容易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计划,而女人这不太容易接受社会集体规则,女人更容易感受到现实的刺激,也就是女人离现实更接近,可正因为如此女人的内在才会充满冲突,因为对于男人来说就如同是一个完全闭上眼睛的盲人,他们沉浸在自我的计划和欲望当中,只不过由于他们的这些自我计划和欲望是要必须通过行动在现实中实现的,因此他们往往会在事业当中与现实产生撞击。而女人由于对现实的反应更加敏感,因此女人时时处在头脑记忆选择与现实的冲突当中。这就造成了男人看似状态稳定,自娱自乐,但是只要遇到了事业上的冲突和撞击,就会产生巨大的痛苦,可这种撞击并不是经常发生的,只是偶然的现象。而对于女人来说,却经常处在头脑记忆选择与现实刺激的撞击当中,因此女人经常性的会感受到撞击产生的冲突。
这种结果就会造成女人经常性的感受到对方的变化,就会经常性的产生沟通中的冲突,往往是生活中产生冲突的发起者,女人对男人提出的各种要求,以及对男人的不满,都是要试图让男人回归到他头脑的记忆选择状态当中,也就是回归到原有的状态当中,可实际上所有的改变都是必然的,而且是不可能倒退的。因此,对于女人来说,如果能够经过冲突接受男人的变化状态,并对头脑中的记忆选择进行更新,冲突就减少,头脑中也没有那么多纠结,如果坚持固执的信任头脑中的记忆选择,冲突就会越来越强烈因为他们会发现男人的变化越来越大,他头脑中的记忆反差越来越大。而实际上头脑中的记忆本身既包括了原有的记忆,同时也包括了自己内心的期望。
而对于男人来说,变化是必然的,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变化,因此他们无论用任何方式解释和辨别,都无法化解双方的冲突,最终他们只能选择逃避和远离。
有很多方式可以化解双方的冲突,但是冲突是必然发生的,而且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所有的努力仅仅是减弱了冲突爆发的强度,或者在冲突爆发之后快速的进行关系的恢复。
1.主要角色冲突
我们都会以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别人都会把自己目前的状态当成是一种标准。而所有的位置都是一种角色,在非角色状态,我们很难给自己确定位置,因此在非角色状态中,我们往往会感受到混乱和恐惧。这种状态就是自我没有获得存在感时候的一种情绪感受,决策就是信念,信念就是角色,信念中的责任、担当、专注都跟角色有关。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进入到某种角色当中,只要我们进入到角色当中就会获得,自我存在感,同时也会建立更广泛的关系。
当我们进入角色之后,就会给自己的角色确定一种标签,成为自己的自信,我们就会以这样的标签来判断其他人。
角色就是主角,就是主体,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的分工,当某些事物是由我们来负责的时候,只要我们认可了这件事情与我们有关,我们就会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这时就相当于我们进入到角色当中。可如果我们不认为这些事情与我们有关,我们就会懒惰推卸,就会无所谓和逃避。在婚姻关系当中,很多男人都会在家庭生活中呈现懒惰逃避的状态,其实这就说明男人并没有成为生活中的主角,没有进入到角色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状态。可从另一个角度说,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可能有两个主角,当双方都想进入主角的时候就会产生冲突,当双方都想获取自我存在感的时候,就会产生撞击,因此总有一个先后顺序,可如果有一方已经进入到主要角色之后,另一方就无法进入到主要角色,同时进入到主要角色的人,以责任和担当的角度在判断,另一个人就会产生怀疑、不满甚至责备、改变的愿望和行为。其实这个过程表面看是与对方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并产生了冲突,但同时也是对自我角色的一种确定,就是当我们确定了对方是懒惰的、逃避的,就等于确定了我们是主动的和有责任的。这种过程非常正常,所有进入到主要角色的人都会呈现这样的状态,也就是通过对对方的判断来提升对自我的认知,这就是自我存在感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在没有主动怀疑和要求对方改变的情况下,对方主动的来肯定主要角色的状态,也就是对方主动的进行表扬和肯定,这样在短时间内是可以获得和谐状态的,因为只要自我受到了认定,获得了自我存在感,就不会通过对对方的怀疑和改变来获得自我存在感了,因为他已经获得了。可实际上这种行为只能是短时的,因为自我的欲望不断膨胀,当自我想要获取更多存在感的时候,她不仅需要获得对方的表扬,同时也需要通过对对方的指责来获得自我存在感,这是一个试图获取双倍自我存在感的行为。很显然这种方式是无法实现的,这就如同两个人中的一个人,不仅要了自己的一份,还想把另一个人的一份要过来,而另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关系就自然不存在了,因此另一个人一定会反抗,而最好的反抗方式就是当对方意识到无法通过任何方式来改变主要角色的质疑和要求的时候,就会直接收回自己对主要角色的肯定。这就是质疑和改变的后果,那就是对方不会赞扬和鼓励主要角色,并且试图远离和逃避主要角色。这种状态在任何关系中都存在,因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就是主角我们对孩子的任何质疑和批评都会造成孩子的原理,我们也无法获得孩子的赞扬。因此我们更常用的方式是首先赞扬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存在感,通过赞扬让孩子进入到与赞扬相符合的角色状态当中,形成相关的责任和担当。
,这时就可以有效的改变孩子的某些懒惰和逃避的行为。只不过与任何主角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孩子还需要更多。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还处在懒惰和逃避的状态,这不仅说明家长在质疑和批评他,同时也说明孩子并没有进入到学生的角色当中。如果孩子呈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不仅说明家长在鼓励中让孩子进入到角色,同时,孩子也会展现出更强烈的自我存在感那就是会不断的提出更多的要求只,要家长无法满足的时候依然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伴随着家长的质疑,可是孩子就会脱离开角色状态,呈现出懒惰和逃避的状态来。
这就是实际的教育情况,所有的关系都是如此,我们无法避免关系中出现的各种冲突,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想做主角,可实际上任何关系当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只能是一个主角。因此如果避免这种主角的争夺和冲突,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进行分工,这类似于企业管理中的个人岗位责任。也就是将每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角色确定下来,而进入角色的过程可以通过表扬和推动,但进入角色之后就要建立独立的意识,靠自我提升能力来稳定角色的状态,这才是减少冲突的唯一办法。
比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不断的描述他应该呈现的角色状态,并且在学习方面要弱化家长的主角,突出孩子的主角状态。而当孩子进入到主角状态之后,就要将孩子获取自我存在感的方向,集中到自身的能力提升上,也就是随着能力的提升会获取自我存在感,而能力就是竞争力,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与某些计划的目标的竞争来获取自我存在感。这种状态下,自我欲望不是制造出关系中的冲突,而是会提升个人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竞争力,这也是所有生命的本性,也是自然规则的一部分,那就是要努力获得优势的竞争能力。而竞争的目标不仅仅包括同学,甚至可以包括家长当孩子与家长之间形成相互竞争关系的时候,家长的弱化就等于推动孩子进入到主要的角色当中。
不仅与孩子之间如此,任何的关系都是要采用这样的方式,当管理者高高在上的时候,所有的员工都会呈现次要角色,也就是懒惰和逃避的状态,只有当管理者成为次要角色的时候,才可以推动员工进入到主要角色,员工才会呈现出责任和担当的状态来。而这个过程与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先确定岗位责任,通过培训考核和带动,让员工进入到相关的角色当中,通过激励让员工呈现出主要角色的特征,而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就必须弱化自己的主要角色,让员工呈现出主要角色来,这就是管理能力。
而在婚姻关系中也是如此,女人家庭婚姻关系的主体,因此女人在婚姻关系中更多的会扮演主要角色,这时男人往往就会呈现出懒惰和逃避的状态。这并不等于男人不想积极主动的参与,但是男人并不喜欢被质疑和打击,尤其在女人产生控制和改变或者某些情绪状态的时候,男人的选择往往就是逃离。因此如果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就要把家庭中的某些事物进行合理的划分,形成相关的岗位,并且与教育孩子以及管理员工同样的顺序,将男人推动到相关的角色当中,这时男人必然就会呈现出责任和担当的状态来。
达成这样的相对和谐的状态,首先就是需要制定相关的规则,将相应的事务进行划分,而且这些事物本身与个人的性别和性格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说,我们建立的岗位与人的个人能力是符合的,岗位与个人的状态越接近,个人就越容易进入到岗位的角色当中。而且在进入角色的过程当中,主要角色必须退出状态,并且不能通过质疑怀疑的各种方式来进行沟通,否则就容易造成对方无法进入到角色当中。而真正能够进入到角色之后,当产生责任和担当的时候,就必须以主要角色为标准,也就是对主要角色形成依赖。因为我们任何的责备挑剔,都只能让我们呈现出主要角色的状态来让对方脱离开角色,如果想稳定对方的主要角色,只有有一天对方开始指责和质疑我们的时候,才说明对方进入到了主要角色。
因此,化解冲突的方式并不是说我们既得到了自我存在感,同时也让别人承担了某些责任,其实这就是自我利益的明确划分自我的利益既包括了跟物质和身体有关的利益,也包括了跟精神和感受有关的利益,这两种利益之间相互平衡可以互相变化,我们或许一方的利益就会失去另一方的利益,这是必然的,当我们想获取双方利益的时候,最终只能我们自己独自担当。
当我们呈现主要角色的时候,我们就要付出很多辛苦,这时我们失去的就是跟物质和身体有关的利益,但同时我们会获得巨大的认同感,也就是自我存在感,这等于就是一种用物质利益获取精神利益的过程,这就是一种能量的交换。而对于角色来说,他们在享受主要角色承担责任,付出利益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付出自己的精神利益。这就是能够形成关系的内在规则,也就是双方没有人可以获得全部的利益,都是要付出一部分利益来获取另一部分利益,所有的关系都是一种利益关系,而没有人在双方的关系中能够独享所有的利益,我们获得的任何利益都是我们付出的某一部分利益交换出来的。
也就是说所有对外关系都不真实,我们对任何外在关系的依赖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利益,我们仅仅是进行了一种利益的交换,这也是一种选择,我们要么付出精神利益获取物质利益,要么我们获取物质利益付出精神利益。
比如在社会中那些大公无私的人,那些勇于奉献的人,其实他们就是付出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他们是为了享受精神利益。而且这种利益的转换过程是自然规则运行的过程,根本与个人的努力方式毫无关系,我们想要获得什么样的利益,然后自然规则就会进行一些的运作,将我们已经收获的一部分利益进行转换。因为我们并不了解自然规则的存在,因此我们总是希望获取所有的利益,可实际上能量是守恒的,任何获取的能量都等于是其他能量的转换。
如果我们以这种角度来思考,独立和依赖任何独立的状态,就意味着担当和责任,就意味着自己要付出物质利益和能量来获取精神的利益。而依赖的状态就意味着自己要付出精神的利益来获取物质的利益和能量。这就是能量守恒的状态,而我们之所以认为现实是不完美的,其实就是我们想试图获得全部,而现实给予我们的答案总是要获得一部分,失去一部分。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切外在的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一种假象,我们所有与外在关系中产生的各种行为,仅仅是自身能量的一种转化,而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和困惑也根本不存在,因为所有的痛苦仅仅是我们并没有了解自然规则,没有了解能量是守恒的。
2.关系中的独立意识
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关系是为了依赖,我们往往会在关系当中试图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且这种利益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可实际上双方都是如此的愿望,必然就会产生冲突和撞击,如果想减少双方的冲突,建立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必须的。
所有的关系都是表面的,关系更像是一面镜子,我们透过关系看到的是自己。我们所有的理想和希望都是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我们实现了,我们透过镜子就会看到实现的自己,我们没有实现,我们透过镜子就会看到失败的自己。我们无法让我们的理想和期望通过镜子来实现,镜子就是真实的反映了我们自身的状态,虽然人类社会建立了各种虚假的信念,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各种虚假的伪装,可实际上,这种虚假的伪装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复杂,人就会受累于这种关系,就会觉得厌烦和混乱。而独立意识的前提就是不再依靠相互的关系来验证自己的状态,不靠任何的关系来获得自信,而是要通过对自身的了解来获得自信,也就是将自我存在感的获取方式转移到与自身能力相符合的方向上来。
我们的记忆选择就是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判断,我们喜欢用自己的信念标准来判断外在的事物,可这与现实状况完全相反,这就如同说我们在判断镜子中的自己如何的不好,但是我们却没有认识到镜子中的自己,与我们实际的自己是一样的。这就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差异性,我们对自我的自信是通过批判镜子中的自我建立起来的,可实际上镜子中的自己与自己是完全一样的,而我们的判断却形成了误差,这也是造成了我们的信念与镜子中的自己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看到外在的世界问题越多,就证明我们的内在差异越多。这种差异就是自我欲望与现实的差异。
我们活在理想当中,我们只有相信了那些理想,我们才会去努力去实现那些理想,同时我们很容易把相信的理想当成了对我们自我的认知,这时我们就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状况,也就是我们对自我的认知高于了实际的自己。如果我们想要判断自我认知与实际的自己有多大的差异,只要我们了解,我们如何判断外在世界的就可以,我们越是认为外在的事物问题越多就说明我们的自我认知与实际的自己差距有多大,因为所有的外在就是自己。
这一点在分离状态的人类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很明显的感受到我们以外的世界是鲜活的,每一个人都有具体的性格特征和人格,我们与任何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产生相互的沟通和情绪反应,尤其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过努力的确会获得很多利益,也会获得更多的自我存在感,比如那些权力越高财富越高的人,拥戴他们的人就越多,他们获得的自我存在感也越多,同时似乎他们获得的利益越多,很显然这并不像是一个能量的转换,更像是一个能量的双重获得,既获得了物质利益,同时也获得了精神利益。可实际上,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任何事物获得的越多,也必然会付出的越多。权力越高承受的精神压力就越大,可谓站得越高摔得越狠,同样财富越多,精神压力也越大,因为无论他拥有多少财富,也依然会患得患失,权利越高财富越多,他越恐惧失去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就越大。这就如同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一样,主要角色的责任就是由于承担了精神压力而展现出来的,次要角色的懒惰,也就是由于没有承担精神压力所展现出来的。
独立的意识不仅仅包括将自我存在感转移到个人能力提升的方向而来,同时在生活当中近距离的密切关系,往往会让我们误解为是相互的依赖关系,因此越接近的关系冲突就越大。独立意识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在相互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相互的隔离带,这就如同在发生森林大火的时候最好的扑灭方式就是在远处建立隔离带,让大火发生在有效的范围之内,这样就可以制止大伙大面积的蔓延。
同样的道理,当相互的冲突产生的时候,我们越是试图解决冲突就越容易造成更大范围的蔓延,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的就是要建立隔离带,也就是双方先呈现出完全独立的状态,停止相互的沟通和交流。这种隔离的状态,就会让双方处在完全独立的状态之下,会让双方意识到在独立状态下自己要承担完全的责任,也就是说独立意识本身并不分主角和刺觉,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任,每一个人都是主角。这就等于是一种判断角度的转化,主角和视觉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角度,因此相互之间必然会存在沟通和感受上的差异,只有当双方都呈现主要角色或者都呈现次要角色的时候,因为角色相同感受和认知的方式也相同,才能产生相互的共鸣。这也就是为什么恋爱永远是甜蜜的,而婚姻往往充满冲突,因为在恋爱的过程中两个人都是次要角色,没有婚姻中的主要角色的区分,因此两个人的方向都是相同的,而且由于两个人都没有主要角色的特征,因此就不会产生相互的质疑和责备,只要产生了主要角色,主要角色就必然会以自身的信念标准来认定次要角色,就容易与次要角色产生冲突。
因此当双方建立隔离带之后,双方都呈现了主要角色,就能够理解产生冲突的原因了,而且即使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只要在短时间内形成隔离状态,双方都要思考关系的真实实质,而这时往往都会怀疑关系是否真实存在,都试图努力挣扎让自己呈现独立的状态。表面看这就是为自己留后路,实际上这就是减弱依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必然会让自己与现实更加接近,减少对依赖的幻想接近对现实的行动。
在我们的意识当中,自我总是想主动的干预和控制,我们不会去想到很多事物是在自然规则的推动下会自动完成。当冲突发生之后,我们总想通过主动的方式来化解那些冲突,可实际冲突已经发生了,我们的冲突就是要完成一个自我信念调整和转化的过程,当新的自我信念形成之后,旧的冲突就已经被新的信念覆盖了。就如同很多夫妻之间经常争吵,在争吵之后一段时间,往往就回忆不起什么原因造成的争吵,这是因为通过冲突双方的信念已经更新又覆盖,就如同电脑的记忆一样,新的信息覆盖了旧的信息。
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处理旧的冲突,这就如同说森林大火之后,我们根本不要去处理已经着火的森林,我们不需要去清理垃圾也不需要再过火的森林上种植树木,因为我们很快会看到大自然神奇的力量,那就是旧的森林被燃烧之后新的职位很快重生,很多植物会非常快速的成长,用不了几年这些地方就会恢复生机。而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之所以能够产生森林大火,并且将这些森林烧毁,就是自然规则在发挥力量,通过烧毁这些森林,让这些植被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在长期的生存状态下,环境的固化会减少生命之间的竞争,会产生强烈的惰性,而毁灭后的重生就是最终自然规则的选择。人生也是如此,无论是冲突还是各种关系的破裂,甚至包括死亡也都是毁灭后的重生。
这种状态就类似于电脑重启的程序一样,在电脑面临混乱和崩溃的时候,重新启动电脑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在重启电脑之后,发现电脑已经无法启动了,这就意味着关系的破裂。而实际上任何关系的破裂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因为更多关系的破裂的原因并不是关系应该破裂的,而是由于相互的解释造成了更大面积的冲突,如果在很小的冲突状态下,双方就开始进行隔离,并且建立全新的关系,大部分时候会使关系更加紧密,而不是崩溃。
重启关系的前提就是必然要忽略已经产生的冲突,不要去解释任何造成冲突的原因,隔离状态已经造成了双方去思考独立,能够重启就说明双方依然希望宝有关系。而在冲突的过程中,双方已经慢慢的开始调整自己头脑中的记忆选择,并对对方的印象进行了更新,如果不再继续追究原有的冲突,就不会让双方回到原有的记忆状态当中,新的记忆已经产生了,只要按照原有的相处状态继续进行下去,前一个冲突就已经过去了,而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完成了一次双方关系的更新,只要处理的得当,只能促进双方关系的接近,而不至于造成双方关系的崩溃。
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双方建立独立的意识,同时也会让各自更接近自己的现实。而最后当生活趋于平静之后,可以根据产生冲突的原因制定一些规则,来减少以后发生冲突的可能,这就如同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当员工发生各种问题的时候,消除问题的最好方式并不是进行针对性的处理,而是要通过制度的调整来杜绝所有类似事件的发生。
建立独立意识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在企业管理当中建立团队凝聚力的最好方式,不是通过相互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共同促进,而是首先要通过提升自身的能力,独立的承担自己的责任。在企业管理中,那些容易提出建议甚至质疑的人,往往会让管理者认为他们是富有责任和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可实际上,如果仔细观察他们的工作,就会发现大部分这样的人对自身的本质工作都缺少一定的责任感,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专注于自身工作的人就不会察觉其他人有什么问题,而能够了解其他人的问题的人,往往投入自身工作的精力就不够。因此管理和被管理也是一个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的关系,对于员工来说做好他的本职工作就是最好的团队,语言团队的凝聚力是靠每一个人独立的工作能力形成的,而不是靠相互的帮助形成的任何帮助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工作能力,而不是通过帮助形成一些员工的懒惰和依赖。也就是说我们永远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平等就是独立的能力担当,任何的依赖都意味着不平等,因为所有的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之间都是对立的关系都如同一面镜子一样,而实际上任何的关系都存在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因此关系的实质就是一种对立关系。无论我们表面如何去构建美好的关系,比如爱情感依赖等等,可实际上只要时间长了,关系的本质就会暴露出来,就会形成相关的对立,就会产生冲突。
而专注于自身的状态,专注于自身的能力,提升,建立独立的意识,就可以极大的减少双方的冲突当我们对于关系的依赖没有那么强烈,当我们并不试图在关系当中获得许多的时候,主角和次角之间产生的冲突也会是最小的。最重要的是当我们专注于自身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按自己的信念标准来去判断外界的环境和事物,这不是因为我们的信念发生了变化,而是我们顾不上去判断。就是专注的作用,当我们专注于某一件事物的时候,其他事物都忽略了,因此其我们与外在的关系就处在相对和谐和稳定的状态当中。
也就是说,解决所有冲突的基础就是建立独立的意识,每一个人各负其责独自的处理应该负有的责任,并专注于自身的能力提升和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当中,我们不依赖于对方获取某些利益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对对方有要求和质疑。所有的关系都是如此,在统一的关系当中内部是对立的,不一的是家庭对立的是夫妻,两个对立的人都是各自独立的人,越独立相互之间的冲突就越少,自身的能力越强,自信就越强。而关系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依赖,这才是关系存在的意义,也是减少关系冲突的最好方式。
3.关系中的沟通
我们都希望了解外界的世界,也希望了解与自己建立关系的对方,可实际上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对方,我们能够了解的都是与我们的信念相符合的,也都是有误差的。因此只有当我们努力的克服这种了解对方的习惯,甚至克服对对方的某些行为的干预和帮助,双方的关系才能更稳定。
每一个人都活在感受当中,我们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就是通过不断的碰撞获取的总结和体验,而任何的他人的经验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知识,而知识无法代替体验。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越是嘱咐孩子,越是警告孩子,孩子往往越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果在我们不断警告的情况下,孩子依然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产生很大的情绪,甚至对孩子进行核实和质疑。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我们的奴才,还是为了让孩子独立成长呢,如果需要孩子独立成长,那么生活就是不断的体验,只有他通过与生活的接触,不断的产生各种碰撞并进行总结才能够独立成长。如果他们把我们的各种警告当成了对外界世界的判断,他们就会失去了解外界视觉的兴趣,他们只需要了解一些知识,就认为他们已经了解了世界,这样的后果就会造成他们严重的缺少行动力,根本就不是具有了独立能力,而是失去了独立能力,失去了对现实的适应能力,这必然就会被生活所淘汰。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每一个人努力的与现实接触,虽然社会不断的给予各种知识,但是我们依然活在感觉当中,生命是鲜活的,我们要寻找鲜活的生命,就必须要不断的通过体验进行总结,因此创造力就是总结能力,创造力并不是来自于知识,而是来自于总结,就是在现实的行动当中,对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而在实际的行动中,无论是否有计划有理想,能够现实中呈现出来的就是成功的经验,而与现实产生冲突的就是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就会提升自信,而失败的经验就会调整自己的理想和计划,以这样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他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越早经历越多经历对他未来的成长就越有帮助。可如果他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越过了这样的总结过程,就会使孩子失去了总结的能力,没有了总结就没有了自己的经验。无论我们掌握多少他人的经验,都无法形成我们的创造力,只能形成我们的幻想能力,也就是在许多知识当中总结和构建出更新的知识来,这就是自我构建的梦境状态。
因此我们对任何行动中的质疑和阻碍都等于是对他人生的干扰,每一个人都是要通过实践来进行总结的,无论总结的结果是什么,只要他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动,就等于他的生命是鲜活的。我们接受这种状态就等于是接受了不断变化的状态,这就是他真实的状态。可如果以我们的信念判断认为他的某些行动缺少计划或者是没有总结,或者是现实中出现了失败,我们不断的试图帮助他进行各种调整,不断的提醒他进行各种改变。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一种对他人的帮助或是一种爱和感情的体现,可实际上所有的质疑都是来自于自身的信任标准,而所有改变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自我存在感。而这种行为的后果,要么影响了对方在现实中的行动,让对方变得懒惰和躲避,要么就会产生双方的冲突。如果双方的沟通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那么所有的沟通都会产生阻碍,我们就会发现沟通极为不顺畅,而且沟通中会出现各种情绪的变化。
我们总是要用真实或者伪装的方式来建立关系,可我们总会把这两种方式看成是不同的方式,可实际上本质是没有差别的,都是为了自我获得存在感。而我们往往会在自我存在感的基础上进行包装,认为自己是一种爱或者是一种乐于助人的行为,可实际上这依然是一种能量的转换,通过我们的某种质疑和改变来获得我们对自我信念的一种认定,如果对方接受了我们的质疑,就说明我们的判断是准确的,如果对方不接受我们的质疑就说明我们的尊严被打击。这就必然会产生某种情绪,制造出某种冲突来,而这时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因为我们产生行为的原因是为了爱或者为了帮助他人,可实际上爱和帮助并不存在,每一个人都必须通过自身的行动来获得真实的体验,这就是生命的特征,我们无法通过自身的影响和改变来剥夺一个人与生命之间相互接触。
更有意思的是,当我们用自身的信念标准来判断他人,用某种爱和利他的方式来试图改变他人的时候,我们自身正在脱离着生命的轨迹,生命的轨迹就是当下就是要通过行动来获得体验。当我们在指责别人的时候,我们正沉醉于自我的记忆当中,我们反而是脱离现实的状态。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或者爱人在某些行为上产生问题的时候,当我们在质疑那些问题的时候,等同于我们已经脱离开现实状态,我们沉浸在头脑到信念当中,而恰恰孩子和爱人正处在行动当中,他们却是在与当下完全同步的。
这就等于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自我的幻象当中,非但没有通过现实的关系让我们从幻象中清醒过来,反而我们会把其他人通过改变拉近到自己的幻像里。这就如同一个已经感染病毒的人,不断的与他人接近,结果却把周围的人都给传染了。实际上情绪就是相互影响的,当我们试图改变其他人的时候就必然会产生一些情绪,这些情绪也会传递给其他人,这就形成了一个集体情绪的状态。在集体情绪的影响下,所有的人都发生了情绪的变化,而互相看不到自己的变化,只看到了其他人的变化,这时冲突就会因为情绪的推动而产生,可冲突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沟通的方式就是要准确的给予自己定位,如果外界实际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透过镜子看到的就应该是真实的自己,如果发现镜子中的一切都是错误的,那就等于我们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给自己重新一个定位,因此人在关系当中的所有沟通都等同于是与自己在沟通。
我的一位朋友常年独身生活,他解决孤独的方式就是与自己说话。因此就形成了它独特的一种习惯,当很多人在一起聚餐的时候,他的嘴喋喋不休,其实不用倾听他到底说了什么,他只是在一直跟自己说话。这就是一个解决孤独的方式,他也是在建立关系,只不过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他自己的内部,与我们对外建立的关系是一样的,它的内部关系也会产生冲突,也会产生各种纠纷。
关系之间是存在沟通的,而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不断的发出自己的信息,给自己定位,而不是要试图改变对方的位置,这是最重要的。定位信息的基本特征就是只交流自身的状态,比如自己的喜好,自己目前的环境,自己遇到的事情,自己的思考等等,而倾听者并不是要进行干预和判定,倾听就是倾听,如果倾听这样回复也依然是给自己定位说自己的喜好和环境,这就等于是一种状态的回归,所有恋爱的状态都是如此,就是自己说自己的状态让对方知道就可以了。
当然交流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求助,当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肯定希望关系给予一些帮助,因此就会产生相互的问答。可实际上每一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信念来进行倾听,其实对方给予了答案,自己也不会全然的接受,这是必然的,而接受的程度跟自身的恐惧有关,内心的恐惧越强烈越不自信,接受他人建议的比例就会更高。但是无论恐惧多么强烈,几乎没有人会完全接受另外一个人的建议,这是因为一切的建议只是知识也一定要通过自身的行动获得体验,并且不断的进行总结和修正,这才是生命最鲜活的部分。
我们切记,一切外在的事物只是一面镜子,我们透过镜子看到的就是自己,即使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判断,即使我们依然认为外在的世界与我们自身有不同,但是我们有一点需要了解,我们是什么样的周围人就会给我们什么样的评价。这就如同做生意一样,能够达成生意的原因,就是双方都合适。达成的过程就必须是相互的商量和调整,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对方按照我们自己的角度和报价来达成生意。争议达成就说明对方与我们的意愿和判断是一致的,这就等同于在达成生意的过程中,我们透过镜子调整了自己,生意达成的一瞬间,镜子中的自己与我们实际中的自己是相吻合的。生意没有达成就说明我们的自我判定与镜子中的自己是不吻合的,我们就会继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标准,以达成生意为最终的目的。
关系就是如此,沟通也是如此,所有的沟通都是为了达成生意,沟通不是为了改变,而是为了让自我的信念与真实的状态完全吻合。因此顺畅的沟通就是在不断调整的自我的认知,而不顺畅的沟通,就说明自我的认知与真实的状态产生了碰撞,我们并不需要试图改变沟通的对方,我们只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就如同谈生意一样,不断的调整价格以达成生意为标准,建立良好的沟通就说明我们的自我认知与现实吻合了。
4.死亡觉察
任何关系都是短暂的,没有永恒的关系,所有的关系从建立的时候就面临着分裂,这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只有在分裂的状态中去思考关系,关系才会更稳定。
我们总是对生命充满敬意,总是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健康顺利,可实际上生命的本身是一种期望和理想,真正的生命不是生而是死,死亡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生命中充满幻想而只有死亡是真实,我们无论围绕着生命构建了多么丰富的幻想,死亡的出现就会打破一切的幻想,因此只有在死亡的状态当中,我们才能够看清整个生命的真实状态。这就如同我们如果师傅看到全貌,我们就必须脱离这个事物,如果我们在事物其中,我们就没有办法看到全貌,我们只能够看到事物的局部,因此对于生命来说,只要我们存在于生命当中,我们就永远无法看到生命的全部,而只有我们以死亡的状态,才等于我们脱出了生命的束缚,才会看到整个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可实际上真相是不需要努力争取就可以看到的,因为当死亡出现的时候,生命的真相就会显现出来,因此只要我们以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我们马上就会获得对真相的洞察。
同样只要我们还处在关系当中,相互就会产生冲突,无论我们如何进行分析和调整关系,就是制造冲突的。只有冲突才能促使关系继续发展,只有关系的破裂,我们才能够看清关系的全貌。因此任何关系的分裂都会让我们看到推动关系的信念并不真实,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痛苦和磨练大多都是由于关系的破裂造成的,而在破裂之后,我们就看到了我们试图建立关系的很多信念并不真实,因为在关系的破裂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依赖并不真实的存在,任何关系都无法获得实质上的依赖,而情感和爱也只是短暂的存在,当关系破裂的时候,情感和爱意也不存在了。
我们总喜欢追求和谐,我们认为和谐就是一切平和,可实际上和谐是相互的竞争,只是相互力量均等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和谐的幻象。生命不是为了和谐,而是为了分裂,所有的关系从诞生的那一刻就必然会分裂,因此死亡就是分裂,分裂就是死亡,只有在关系分裂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看到我们维系关系的那些信念并不真实的存在,甚至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关系也并不真实存在。
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和平,和平只是战争的积蓄,和平只是相互之间力量均等形成的相互约束,所有的和平最终只是战争的准备,战争就是一种人类社会关系的分裂,而战争之后,人类的所有关系将重新建立。因此当我们不恐惧战争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关系通过战争会重新建立战争,只是关系的重生。
死亡也是如此,我们恐惧死亡,可实际上死亡必然存在,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重生。如果我们恐惧死亡,就说明我们根本没有看到生命的真相,只有虚假是不稳定和无法永恒存在的,真相是永恒存在的,真正的生命是永远存在,不会死亡的。
如果以这种角度说所有的关系,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分裂,任何一种关系的分裂都等于是关系的重生,旧的关系的消失就会建立新的关系,在这种不断重生的状态当中,关系才会从和谐走向冲突,从冲突回归到和谐。只有当我们不执着于某一种关系状态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任何关系的分裂,仅仅是一种相互关系的转换,而不是一种关系的决裂。
因此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以关系分裂的状态来去看待关系,也就是以独立的状态来看待依赖,这就是一种完全独立的生命状态,存在于关系当中,并不依赖于关系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并不依赖于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