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刘渡舟
第一段至不恶寒,说明太阳阳明并病的成因,汗出,不恶寒说表邪全部入里,阳明燥热已成,可以考虑下法。
第二段说的太阳阳明并病,只有部分邪气入里,二阳并病,如果用大汗之法,就会让津液外出,反而导致阳明燥热,所以小汗为宜。缘缘正赤,从表皮到深处都很红,不是局部发红,也不是浮红,泛红,嫩红,和虚阳上浮导致的红不一样,比不得小汗出的热色也深。阳明邪热不能泻,这时候解之熏之,可用葛根汤清阳明热,同时发太阳表邪。
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二阳并病的成因和主证,当汗不汗,不能让表邪发散,也让阳气不能发越,所以见到烦躁。太阳阳明邪气不解,营卫之气滞涩不利,就会出现痛无定处,找不到明确的痛处,究其原因就是经气闭郁。这时还能见到涩脉,治疗应该是再发汗,疏解两经的邪气。
胡希恕
第一段主要是讲二阳并病,就是表里相传,表证未罢里证出现。太阳病发汗后,病没有好,而是转向了阳明,这时候就有阳明病的表现,绵绵不断的出微汗。这时候不能着急吃泻药,因为表证还在,必须解表,用桂枝汤——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的表证,全用桂枝汤。
而第二段说面色缘缘正赤,还是表不解,而且不得汗出,这和二阳并病没有关系,还是当用汗法。这时用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来解决。也可以用熏法,出点汗。
第三段就是说发汗不到家,病不好。表不解而且烦躁得越来越厉害,就是当汗不汗的意思。这时候身上疼,没有定处,这时表证。这种表现就是哪里都疼,但是又不能说清具体哪里疼。表不解汗不出,气向上涌,所以不汗出而喘,这时候小发汗是不行的,应该用大青龙汤。
脉涩,有多种解释,有认为是脉不及的,有认为邪盛阻碍血行。我认为脉涩不可发汗,为什么还要发汗,所以这个脉涩应该是脉紧,至少是脉有力。
二阳并病指的是第一段,汗出病不去,转到阳明,这时还是要先解表。如果是外有表证,里有虚寒,比如太阴和少阴并病,就不能先解表了。里有虚寒,当先救里。这在临床上是一个定法,应该遵守。
刘志杰
第一段说的是太阳发汗不得法,伤了津液,向阳明传了,出现里热,就出现了不恶寒,内热微汗的表现。这个时候有表证,即使有里实证,也不能用下法,还是要先解表。先小发汗,不伤津液把表邪去掉。
第二段说的是表邪不大,但是没有彻底清干净,仍然聚集在头面部,用热熏法解决。
第三段比上面一段要严重,发汗不彻底,但是不能认为简单汗解。因为症状有烦躁,有痛,津液向上涌,里面有热像,很符合大青龙汤的症状。脉涩应该不是津液亏虚,否则就不用汗法了,应该是脉浮紧有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