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就一定“形散而神不散”吗——《灯笼》备课札记

        西安市临潼区马额初级中学  刘宏

      记得我上初中时,语文老师就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后来的老师及参考资料都这么说,我也深信不疑。但今天在备《灯笼》(八年级下册第四课)一课时,我发现无法用这一“定律”来简单解释。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形散”不必多说,本文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法,选材丰富。本文短短12个自然段,回忆了从幼年到成年的八九件事情:第1、2段,小时候喜欢火、光、灯笼;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4、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6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7段,元宵节看灯; 第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9段,纱灯上描红;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所写事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丰富多样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亲情(爷孙情、母子情)、民俗乡情、青春、文化、历史、爱国……这些思想感情哪一种是中心?从结尾看,是落到了爱国情感上了,那能说其他几种情感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吗?《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散”的解释有三个,其中第二个是“零碎的,不集中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散”应该就是此意。这样看来,本文不仅“形散”,而且“神散”。那么用“形散而神不散”的标准衡量,这篇散文就是“假冒伪劣”了吗?当然不是,这篇散文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对我们准确理解课文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会有很大帮助,不妨细细品味。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附阅读提示: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官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结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由此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所谓的“散”与“不散”也是相对的,不能简单地用“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概念化的标签进行散文教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思考 ——以初中统编教材散文教学为例 田 玲 曹公...
    曹公奇本真语文阅读 8,459评论 6 23
  • 独立 这样的我才能看清自己 自信 这样的我才能看清世界 乐观 这样的我才能面对一切 坚强 这样的我才能给你依靠 成...
    一路向前_向前阅读 203评论 0 0
  • 不好意思,不想发布了
    监控都不阅读 99评论 0 0
  • 初中毕业时我分数不高,离县里比较好的几所中学的分数线差上好几十分,除了两所较差的高中我只能选择专职学校,伤心之余...
    8156a4ef56c7阅读 190评论 0 0
  • 项目中经常会用到二维码,常见的二维码使用有,扫描,生成,识别,闪光灯.这个系列主要记录下二维码相关的笔记.有关二维...
    _Hal_阅读 1,31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