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家长的分享:沟通、共情、尊重让我和孩子的关系更近了

11岁到20岁在心理学上定义为青春期。

这个阶段,无论是学习、身体还是心理发育,都是非常关键的一段时期,都在为未来的人生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也是在这一阶段,90%的孩子会出现青春期特有的问题,厌学、沉迷游戏、和父母对抗都是一些普遍的现象。

今天我们分享一位家长的分享,希望能给正在经历青春期困境的父母们提供一些和借鉴。

以下是分享正文。

2019年9月15日,我家孩子突然不肯上学,不论我们家长怎么劝,他都不愿去学校,甚至不惜牺牲性命都不愿上学。

我和孩子妈妈如雷轰顶、一下子崩溃了,初中未毕业,以后怎么办呢?怎么面对亲戚朋友的责备呢?

往后的几天我们两夫妇都是以泪洗面,彻夜难眠。

在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妈心理学院的课程,我有幸参加此次青春期孩子厌学训练营学习,经过半年来的学习,我收获巨大,感触颇多。

01.

我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

以前我认为爱孩子就要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要倾尽我所有尽我所能帮助孩子。

安排孩子的一切,从不让孩子吃苦,对孩子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好好学习,要求孩子:你的任务就是学习,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其他事都不用管

因此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培养,所以,孩子在人格发展、心理培养方面一片空白,造成孩子性格唯唯诺诺、自卑、脆弱、自我认同混乱,人格发展不健全,独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

02.

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给孩子学习压力过大

以前,如果孩子考试成绩差一点,我就会骂孩子,经常讽刺孩子:

你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

由此造成孩子对考试恐惧,考试前孩子紧张,怕考得差会被我打骂,有这个可怕的心里负担,孩子又怎样能考得好成绩呢?

03.焦虑减少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目前孩子厌学,对学习没动力、没兴趣,完全是我从小对孩子错误教育方式造成的。

孩子现在心理生病了,不能硬逼着孩子去上学。

现在孩子心理脆弱,如果一不小心孩子做出傻事,我会后悔一辈子,网上不是经常报道有孩子想不开跳楼的事吗?

所以,我没有强迫孩子,目前让孩子在家慢慢疗伤,疗愈内心的创伤,只有孩子消去内心恐惧,积累足够的能量才会主动上学的。

学了课程后,我重新认识到父母的职责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足够阳光、空气、土壤的生长环境就行了,不能扶着孩子一辈子走路,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就是害了孩子。

要及时放手,要相信孩子,不要太多干涉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要认为孩子的想法都是不成熟,都是错误的,不要老是给孩子讲大道理,更不要打骂孩子,不要相信“棒棍下出孝子”的错误教条。

这里讲的放手并不是放纵,而是孩子能力之内的我们不干预。

04.看到了游戏本身的资源

我理解了游戏不是洪水猛兽,有时恰恰是游戏拯救了孩子。

孩子喜欢迷上打游戏,不是孩子天生就是厌学、喜欢打游戏的,因为平时没养成一项的业余爱好,没有专长,所以,孩子在学习上碰壁了,只好利用游戏来排除烦恼,来转移父母的唠叨,释放攻击性。

其实,孩子在这种状态下打打游戏是好事。

05.问诊式的沟通运用

我学会了运用问诊式双赢式亲子沟通方式与孩子沟通,共情孩子。

现在我们亲子关系好多了,他开始信任我了,不时告诉我一些小秘密,有疑惑能主动向我求助。

这半年以来,我们根本上没发生什么冲突,即使有,我运用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化解了孩子和我的矛盾、冲突。

孩子说我这半年变了,容易沟通了,脸上有笑容了,家里有笑声了,家里有温暖了,孩子在家里轻松愉快了。

课程虽然学完了,但我的学习脚步永不停止。

就像默薇老师说的,学会与孩子相处是自我修炼之旅,要不断学习,要坚持以恒,要不断“学、练、修”,不断提升自己。

06.下一步的计划

下一步我要做的事情:

一是与孩子分清界限。

那些事情是孩子的,就要孩子来做,特别是学习这事是孩子的,要努力把学习主动权归回孩子,不要越界干预。

二是不要打骂孩子,不要把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相信孩子,放手孩子,给孩子自由空间;

三是培养好亲子关系。其实关系比能力重要,主要有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孩子会主动学习的;

四是要改掉说教、命令、恐吓、讽刺、挖苦、贴标签的错误沟通方式,要多共情孩子、抱持孩子。

五是不要把时间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做好自己的事,用行动来爱孩子,树立榜样的作用。

六是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扩大他的优点,增强他的自信心,要相信孩子,看见孩子,接纳现在孩子的一切。

孩子有自己独特的生长特点,花期不一样,花品不一样,不要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要感恩孩子,感谢上天给我一个孩子,陪我渡过快乐的一生。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家长唯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各类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有能力给孩子补充馈乏的心理营养,让孩子恢复自信和学习动力,提升自制力,同时学会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负面情绪排泄系统,让孩子情绪稳定,提升抗挫折能力,才能顺利度过今后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