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时隔120年的戊戌重逢,酝酿着一场盛大的高考。
倒计时的号码牌从三张换到两张,五月倒映着六月的衣袂,只觉得吊扇与壁上的挂钟还是活物,像极了无数个转动在题海中的我们,岁月里一圈接着一圈。
沉默,还是沉默。
那位被我们牵挂了近六年的高考,一点一点地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近了,近了,连最后那点儿高傲都没有了。所谓的害怕,在十天倒数之时,忽然变为兴奋感,我们看见罩着梦想光环的未来 ,无数次闪耀在白色成绩单上,繁华的,孤独的,将心儿悬着。
那些个教科书们的表情也丰富了,和蔼的,安慰的,鼓励的,战斗式的,絮絮叨叨地传授着他们教学多年的经验,不用紧张之类的客套话听久了便是哄笑一片,算是终极打怪前的一点儿消遣罢。当笔记本和课本一遍遍地在自己眼前晃动的时候,时间竟然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保温期这个词倒是用得恰当,恨不得睁眼便是高考结束,生怕电量耗光,脑中就一片空白了。嬉笑打闹还在继续——总得有些玩乐,去支撑我们摇摇欲坠的信仰。
终于,到了。那个夜晚,有人苦恼于邻床的呼噜声,有人听见了远方的火车轰鸣,也有谁数着四下里无眠的寂静。睁开眼时还很庆幸,睡着了啊。到班了,五分之四都穿着红色战衣,新时代的青年,火一样的朝气蓬勃。
开考前的半个小时大概是整个高考最难过的时刻,检验准考证,分发文具袋,启封试卷,眼神从第一个看到试题的考生开始,随着监考老师发卷的脚步转移,终于,到自己了。原来也没有想象中的神圣与难熬,不过是纸笔间的摩擦,一场场的胜负,起身离开时就已决定。我们心照不宣地没有谈起考题,考一门,丢一门,在这个时候完美地被履行了。
英语考试前的那个中午,宿舍里几乎所有人都失眠了,楼上文科班的脚步声,让那点儿紧张变成无赖的兴奋,革命即将解放的激动。后来才知道那场150的长征早就输在了起点,很难过呢。结束了,然而并没有想象中的欢呼喧闹,每一个人都如此平静地走出来了,抑或是说走出了这座压了我们十几年的大山。从这所校园经过时,你听不到任何关于高考的讨论,我们心照不宣地笑着,风轻云淡地走到 神情凝重的家长们面前——
我忽然觉得,我们,被高考成长了。
我们原来预谋着一场华丽的告别仪式,可后来连情绪也来不及酝酿,就这么,风轻云淡地,走出了我们的三年。三年呵,我们参与了彼此近36个月的过去,与现在。
其实生命远比自己想象的,来得水到渠成的安然。你甚至都来不及感慨匆忙的离去,就必须接受,一个大学一个大学,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地,查往年的录取分数,预估今年的投档线。忙碌的时候,就忘掉了未来的迷茫,放下了那点儿难过的分数,与内心的凉凉。
或许那些曾经分数尴尬的同学,也和我一样在风起的夜里数着落寞,把全国多少所211,都查了个遍。
填志愿并不比高考来得容易,我们才知道1分几百人原来只是美丽的童话,才知道当初在一所大学的誓言都是玩笑。这种无措与纠结,在别人看来是教堂里的灯火,神圣的,牵拉着未来,然而在亲身经历的人面前,焚心。
记得23号那天,一群人等待着零点的到来,班群在凌晨三点还焦急着喊话,问分数出来没有,没有。网站登不进去,再刷。好像刷着刷着,未来的世界就会出来了。直到撑不住去睡觉,早上7点打开手机,全是问我分数的消息。像一根冰柱从心头插入心底,人坐在沙发上动不了,成绩的刺骨冰凉,太过于梦幻。
也曾想过卷面复查,然而周末大概是天意了,都放假了吧,认了罢。我认认真真的选着大学,打电话,接电话。同学,老师,招生办,亲戚,书,网络,都被在意了。
空间开始有人说要复读,还有跟票的,评论,全是些加油的话。也有人感慨了,条条大路通罗马,希望高考,只是唤醒了我们的社会人生,而不是奠定。
的确,想开不过是一场考试,不过是一个大学。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大学是一个平台,充实,发挥,挖掘,弹射,我们应该被期待这样努力上进着。大学是重要的,但大学不能锁定一个人的前程,要知道——
生当成欢,傲曲终扬。
想来大学生活于我也不会顺荡,我需要一个坎坷着光明的道路,铺平所有失败的苦楚,别离的难过,去挣扎,奋斗,释放黎明。既是人生如棋,落子无悔,说无悔未免太过勉强,我们只是不想再为难自己,错过本该到来的繁华。
高考,从出生到志愿结束,都在选拔人才,我不得不佩服那些进去高等学府的人,他们可能会成为助力中国科技发展的明星,也有可能会给中国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这种几率不会是平等的,但付出的方式,多少与其回报,一定是等价的。
既然错过了一个垫脚石,就要努力耕耘自己的一方贫瘠,建筑另一个高台。
也要记得曾经的幸运与美好,我们可爱的同学们,她们有的,会永远沉淀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谁一个相似的神情与动作,击中内心的柔软所在。也许这种别离的落寞来得稍晚,在你拖着行李箱,登上驰离记忆的火车时,你才会对着被拉成线条的风景树,莫名其妙地流下眼泪。
生命的新美好,放手才能追逐。
生而为人,我必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