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是行动的来源。每一个行动的背后都需要相信的力量来支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相信吃食物才能使肚子不饿,于是当肚子饿的时候就去吃食物。
但在最开始,你是怎么知道又开始相信这件事的呢?你为什么相信吃了食物肚子就不会饿呢?
这很好解释,因为这是人作为生物的一个特质,因为这是最简便最有效所有人都这样做的事情,更因为这个事情我们自己已经做过无数次,每次都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所以相信的来源大概有三类:
第一是客观世界的规则,世界就是这样的,有重力有引力,这些东西不管我们知不知道,承不承认,它们就是客观存在着。
第二是群体认同,你的父母相信,邻居相信,朋友老师相信,你认识或不认识的每一个人都相信,于是我们也相信。比如公司、金钱都是因为群体认同才存在的,它存在于人们的共同想像之中。只要人们都相信,它就真的存在。
国民党政府曾经发行过法币,法币100元的购买力,1937年值黄牛二头,1939年值猪一口,1943年值鸡一只,1945年值鸡蛋两个,1947年值煤球一个,等到1948年初,已经变成了小贩们把一百元面值以下的法币当作废纸收购,每斤作价2000元,而旧报纸每斤售价6000元。当所有人都不相信了,曾经的金钱就成废纸了。
第三是个人的经验探索。有些事情,即使很多人都相信,但是没有亲身经历过,你很难深信不疑,而当你有过亲身经历之后,可能很多人不信的事情你反而是深信不疑的。
我们仍以肚子饿要吃食物为例,假如有一个人并不相信这件事,肚子饿的咕咕叫,吃掉这些食物就好了吗?我不信!然后我们耐心劝说,于是这人吃了一口,这也没有什么用啊,我的肚子还是在叫啊,再吃一口,多吃几口,这个人吃光了一碗饭,有一点点效果而已了,我的肚子还是饿啊,你饿的太久了,还要再吃点,吃光了三碗饭,肚子终于饱了,可是过了几个小时之后,这人怒气冲冲的说,你这是在骗我,我的肚子又开始咕咕叫了。我们接着告诉他,你最好每天都吃三次,每次都吃到不再感觉饿就好了。
这个例子也许有些荒诞,一个不相信肚子饿要吃东西的人怎么可能活着呢!可是如果把吃东西换成其他事情呢?
比如说在学校读书吧,你要先读六年小学,再读三年初中,三年高中,接着是四年的大学,或许还有三年的研究生,这加起来就有十九年的时间了。
这十九年里你要专门用来学习,这样等这十九年过后你就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也还不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还要继续抽空学习,不然的话你就可能会被淘汰。
你要花费十九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吗?这可完全不像吃饭那样,快一点的话十分钟你就能从饿着肚子到吃饱。这可是要十九年的时间呢,需要你不断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只有你自己为结果负责,可不关别人什么事。
在大学生包分配的年代里,或者在古代,许多人对这件事深信不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铁饭碗的诱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为抓住这改变命运的机会。
现在呢,大学生失业的新闻已经多到不算新闻了,你对读书这件事还有那么相信吗?也许已经没有上一代人那么坚定了。
我们要是对好好学习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没有那么相信,那在学习时难免就会懈怠。你没有那么相信的时候,你的行动你的付出你的信念等等就没有那么坚决,当心理行动等所有的付出都不够的时候,最终结果果然就是不会那么理想。
按照心理学所说,不管你是悲观还是乐观,最终你都是对的。叙事自我也说,你总给自己讲一个什么故事,就决定了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此依据相信程度来说,对一件事情可以粗略划分为不信、将信将疑和深信不疑。
对于肚子饿吃了食物就不饿我们是深信不疑的。对于吃什么补什么这个说法呢?肾不好就应该多吃腰子,吃鱼的眼睛有助于明目,吃猪脑对脑子好?
想要减肥应该只吃水果蔬菜?饭应该只吃七分饱?想要进步就得会拍领导马屁?比尔盖茨能成为世界首富是因为他妈妈是IBM的董事?对于这些说法我们就将信将疑了。
对于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将信将疑的,不妨一试,浅尝辄止,及时止损,道理很多条,但是能让我们深信不疑的并不多。更何况,任何结论或者道理都会带有前提和假设,如果忽略这些光记一个结论,无异于刻舟求剑。
如今,我们对什么事情是深信不疑的?在经过我们仔细分析思考求证之后,我们依然是深信不疑,全情投入?
当你相信你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候,行为举止也就开始往这个定义去靠,于是就真的变得普通了。
当你相信自己将成为一个有卓越成就的人,你就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大目标为你思想上的飞跃也就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任何事情一开始都是难的,连吃饭这件事都不例外,伟大的目标起初看起来都无法企及,对于一些你特别渴望做的事情,你不妨相信一次,最好坚信自己能做到,这样,你至少可以离它们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