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思维的思维。在我们学习新的知识之前,要对我们的思维的能力、结构进行学习,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
1.2世界的本质是非连续性的,是难以跨越的。为什么无法跨越?前面已经讲过。但是是否已经知道了,就不会再犯了呢?答案是no。
1.3因为人类的大脑有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缺陷。人类认知有两大疑难,一是如果人类是理性的,能否认知这世界?其次,人类到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呢?
2.1我们原先认为“科学家们前赴后继的逼近真理”,有一个终极真理吗?逼近吗?真实的挑战是: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理?如果有,人类的大脑能否抵达真理?回答这两个问题,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和笛卡尔的认识论。
2.2回答这两个问题,集大成者是康德,他的结论是“不可知论”,即世界的本源也许有,叫“物自体”在河的彼岸,我们永远接触不到,我们能且只能接触到河的此岸,叫“现象界”。这不是虚无不是消极和对世界的放弃,反而是认知论上的巨大提升,由此导致了近代的科学革命。在之后,有名的哲学家是休谟。即使有真实世界,其本质是非连续性的。(但人类大脑认知世界方式之一是归纳法,归纳法是建立在连续性的基础假设之上,这种悖论让我们无法跨越非连续性。)
2.3哲学认识论的两副眼镜:第一副眼镜是感性系统(感性),第二副眼镜是思想系统(理性)。(《思考快与慢》一定要读)。人类的认知升级是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之后,不得不的行为,我们的能力是从动物一路进化而来的。第一副眼镜,即感官通道,我们认识世界的通道是眼耳鼻舌身,处理的是世界上的一些经验事实,而第二副眼镜的思想通道处理的是第一个通道处理过的经验事实,并把它概念化观念化模式化。遗憾的是,两副眼镜都有先天性的缺陷。
3.1如同检查我们的视力一样,判断我们认知视力的标准,是能否判断一个信念是不是真理?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真理符合论:我个人的某个信念是否是真理?其二是真理连贯论:针对群体的信念,我所在群体的某个信念是否为真理?
3.2我们常说“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对吗?客观事实是什么?是绝对客观,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不依赖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事实,这定义对吗?这就是大多数人认可(或以为自己认可)的认识论。
3.3但,你看到一个苹果,你所看到的是“苹果在你的主观意识中的视觉再现”,它其实并没有脱离“主观意识”这个通道,这个苹果“只是脑中的视觉和主观对它处理之后”的东西。人类有且仅有感官系统抵达外物,我们对外的认识,依赖并且被封闭在感官通道之中,或者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被禁锢在“眼耳鼻舌身”之中。我们拥有的东西凭借的东西,同时限制了我们的认识。
3.4更诡异的是,我们的眼睛在认知客观事情过程当中,把客观世界给“扭曲”了。这世界真的有颜色吗?首先眼睛看客体时,只能感受到跟视觉相关的属性,其他无关的属性感受不到。其次,人类的可见光是400到700纳米之间,低于400纳米的紫外线和高于700纳米的红外线,竟然也丢失了。第三,光本是能量,是波长,视觉竟然把波长“扭曲”为了颜色。
3.5同样,大千世界有声音吗?但我们的听觉只能感应到对象全部属性中的振动属性,且只能感应到部分振动波段(16到2万赫兹),更将振动波“扭曲”为了听到的声音。即我们及98%(眼睛约80%,耳朵约18%)以上的信息,被我们的感官系统“扭曲”了。
这个世界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声音,所谓的客观世界,是被我们的主观扭曲过的世界。根本没有客观世界,或者说,即使有,也一定不是我们的眼镜看到的那个客观世界。经过上面分析,对“眼见为实”,是否有了新的思考?
3.6人为什么费力去“扭曲”外物呢?如果人眼是色谱仪,耳朵是振频仪,那么人就可感受到真实的“光”和“声”,但这样一来,就要求人体整个神经系统和中枢系统必须相应构变为一个庞大的处理系统,其消耗的能量远远超过人体能调动的新陈代谢能量,是“不能承受之重”。
即:人体产生的能量不足以认识这个世界,不得不把外部世界简化下来。所以王东岳说:我们全部的知识不是为求真而设,而是为求存而设。
3.7在脑神经科学界,约翰梅迪纳著作《大脑的规则》中说:“大脑是个生存器官,因生存而进化。大脑的设计是为了解决生存和传承问题”。整个自然界,特别从大范围的自然界,从物理学生物学到人类社会学有一个通用的原则,叫最小作用原则。即自然万物的运动和结构,总是采取最简便最经济的方式。思维方式里有一个思维经济原则,或者奥科姆剃刀。万事万物都要遵循最小作用的原则,人类把对外界的认识简化下来,也是遵循这个原则。去尽可能的探寻这个世界去获得生存。人类用这种扭曲和简化了物态的感观系统,有效地建立了自己生存所需的识辩系统。
4.1王东岳《物演通论》:贯穿在感应属性中的“最小作用原则”实际上已使本原意义上的“客体”悄然隐退,而使简约化和主观化了的“对象”冒充顶替上来。我们沮丧的发现:人类根本不能确定客观世界到底什么样子。“眼见为实”是个笑话,眼一见,即为虚。
5.1第一幅眼镜感性存在缺陷,扭曲了世界,那么第二副眼镜理性能否对感性的失真加以修复呢? 但更为沮丧的是,我们的理性不但不能纠正感性的失真,反而会用广义逻辑融洽来自圆其说。理性系统绝对不会发现感觉系统的缺陷,比如你在逻辑上从来没有想过你看到的世界居然不是真的的,你的智慧一定把你的感觉确认为真,这叫“逻辑的不自觉认真”。
5.2而一旦内部逻辑自洽,立即陷入“合理性遮蔽”,自身无法突破。可以用实践去检验吗?从脑神经科学里看,大脑里有一个开关系统,对所有的信息进行过滤,决定哪些信息能进到脑子里,哪些信息进不去。所以我们悲哀地发现:我们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甚至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5.3自圆其说,是人生下来就会的、无师自通的、先天性的能力。这是一种寻求生存的能力,我们的大脑不是为了追求这个世界的真相,而是为了求存。所以实践不但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甚至是遮蔽真相的最大帮凶。
5.4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种严重的所知障。相信你所看到的东西,相信眼见为实,相信自己时空内的经验,相信未来跟过去一样,然后给你产生严重的所知障。人类过去成功的经验,给你愬造的那一个认知的边界,这几乎成为每一个人都有的那一种边界,这个边界是我们应该率先打破的。
2018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