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迷失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之间。我曾把这二者对立。
在物质横流的现实中,在我所处的狭窄的环境中,“弱肉强食”深入脑海。在这样的影响下,我曾认可这种“强”,通过虚伪、私心……这些负面方法可以达到,你得圆滑,你得多谋,方能成事。而这些,于一个朴实的我相去甚远,我的养育者和环境带给我的感受是“朴实”等于“无用”。从我的外婆开始,就时常这么说,当然,这也是囿于她的人生经历,她是个受了很多苦的人。
在否定的声音中,我不能笃定自己的想法,反到很希望自己成为养育者口中“有用的人”!“朴实”的本性让我非议那些负面的追求方式,“有用之人”却让我羡艳那种方式。既评判,又认同,自我攻击便无处不在。
然而,决定是否能成“器”的,不是“朴实”或“圆滑”,甚至连那个“器”,也不是单一的思维认知。
“器”,可以是事业成功,物质富足;也可以是自我追求的满足,甚至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也是“器”……
而决定能否成“器”的,是智慧,是勇气,是心胸的敞开。与“朴实”根本不矛盾。
朴实与精明,圆满与圆滑……形容性格、能力的这些词汇中,有些词很相近,但在寓意上又那么的不同。而在追求欲望的道路上,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让人去错了方向,甚至熄灭了本真的自己。
稻盛和夫在他的书中,说到他做企业的原则也是做人的原则,且在65岁时皈依佛门,我想,这是最好现实生活与精神的相结合的实例。
想到现在找到的自我,越发觉得,原来我拥有的“朴实”,本就是人性中的一个发光的特质,只是被浮上了一层灰尘,其实它是我的方向灯!
食物吃多了,胃会提醒你;运动过量了,痛会提醒你。而欲望多了,触碰不到边界,唯有情绪来提醒你。这个欲望,不仅仅是物质与权利,也包括证明、被在意、被认可……一切向外界索取的欲望。然,情绪,是那么的容易被自己合理化,被自己置之不理,最后叠加到极点。
找到自我,卸下身上缠绕的线。大道至简,我就是那个朴实的、不想有邪念的自己。质朴,但不乏追求;没有邪念,不代表没有智慧;可能会慢,但遵循自己的节奏,慢即是快。
我学会了从每一个负面情绪中去复盘自己的起心动念,并且在做事之前先问自己是为了什么去做,这个“为了什么”可以简单些,再简单些,直到干净透彻。这样的心才会安于当下,自由喜悦!
然后守护好自己的初心,体验生命的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