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价值中枢的研究是我早期市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来自“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不同的是,正统投资理论的价值是由人来评估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价值中枢理论的核心是市场决定价值,它把每一次成交都看作市场对当前价格的接受,而把每一次价格变动都视为对原有价格的否定。所谓价值,就是无数投资人在无数个交易时间内充分自由的买卖活动所形成的中立价。它既是买卖力量的均衡点,也是市场的价值中枢所在。找到它,对价格运动的轮廓就会了然于胸。
以上证指数来说,从1992年5月到1999年5月的7年间,基本上是以3条价值中枢为核心上下波动的。最核心的一条是894点,它形成于1993年7月到12月,是这一长达6个月整理中各月多空均衡点的平均值——任何一次整理,只要时间够长,就是价值中枢所在。
跌到325点后,大盘又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反弹整理,各月多空平衡点的均值为660点。
1996年512点开始的行情标志着660点的价值中枢完成了历史使命。顺理成章的是894点将粉墨登场,扮演起价格中轴角色,于是就有了:894×2-325=1463点。而后的1510点和1420点这2个高点,正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结果。
由于894点是核心价值中枢,下面又有660点的价值中枢,因此,894/660×894=1210点,将成为下一个价值中枢。
市场的秩序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1997年5月1510点后,大盘经历了长达2年的整理,各月多空平衡点的均值是1212点。
1999年的5·19行情标志着1212点的价值中枢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接下来的市场再次表现出了非常神奇的有序性:1212/894×1212=1643点;1643×2-1047=2239点。5·19行情终结于2245点!
市场永远存在看不见的根本结构,影响并制约着价格运动的方向和轮廓。这个结构可以被发现,也可以被改变。表面看,998点到6124点的行情,因机构大发展和股改的叠加效应,原有的秩序已被打破——不再是一个价值中枢一个价值中枢地依次上升,而是直接跃上了6124点。但一方面,原有的价格波动轮廓依然若隐若现地发挥着作用:1643/894×1643=3019点,998到6124点实际上就是以3000点为轴心的一轮牛市。而后,1664点的止跌是对1643点价值中枢的最后确认,标志着大盘不可能再到1643以下的点位去了。另一方面,3478点、3186点、3067点大盘依次遇阻回落,意味着大盘不可能从1643点的价值中枢跃升到3000点的价值中枢,也不可能再重复过去的市场秩序,需要在新的市场背景下形成新的价值中枢和新的秩序。
这个新的价值中枢已基本形成:用时间价位法计算,为2765点;以月度平衡点的均值法计算为2709点;以年度平衡点的均值法计算为2786点。取它们平均值约为2750点。而在2750点之下,还有一个相对级别较小的价值中枢:2430点。
这2个价值中枢可很好解释2100多点会成为底部的原因,因为2750×2-3478=2022点;2750×2-3186=2314点,它们的平均值就是2168点!而2750/3478×2750=2174点(明白我在去年7月讲大盘底部在2170点的原因了吧)!也可很好地解释大盘在2478点的回档,因为一个价值中枢一旦形成,就会产生2个作用:先是阻挡,然后是价格中轴。就像1996年大盘涨到894点出现回档整理,然后再涨到1510点一样,2478点的回档其实就是2430点价值中枢在发挥阻挡作用,一旦这一价值中枢被重新确认,下一个目标就是2430×2-2132=2728点,正好接近2750点这个价值中枢位。
从这一角度说,哪怕把2132点的行情只看作是一次估值修复和价值回归行情,走到2478点也只走完了一半。市场真正的价值所在是在2750点附近,这才是价值回归应该达到的目标。